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共建了“党建+”博士生工作站,这是拓展理论与实践互促的创新之举,核心在于将理论研究之“深”与实践探索之“实”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实践中淬炼研究能力,以科研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当青春遇见中原红色热土,会碰撞出怎样的时代回响?2025年3月以来,学院选派20余名优秀硕博研究生赴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开展短期基层锻炼,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响应省委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在实践中探寻“五基四化”的创新举措。本专题将推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工作纪实系列报道,现推出第10期,任美桦:躬身实践 善治有为——基层高效能治理的锦绣经验。
“党建+”博士生工作站队员简介

任美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
前言
基层是青年成长的沃土,实践是理想落地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接受锻炼,增长才干。为实现基层高效能治理、在实践中锤炼青年本领、深化校地融合,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主动与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对接,建立起三门峡市首个“党建+”博士生工作站。
作为郑州大学“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第五期成员,我前往三门峡陕州区大营镇锦绣社区,亲身参与到社区基层治理之中,把我的所学所识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切实将学术智慧转化为服务动能,为基层高效能治理添砖加瓦,扎扎实实“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高效能治理:锦绣社区的治理小妙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锦绣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群众参与,推出了“甘棠议事会”“城事观察员”“锦快办”小程序等一系列基层智慧方案,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共建共享、创新突破、技术赋能的基层高效能治理之路。
(一)议有方——“甘棠议事”画出同心圆
锦绣社区为提升社区协商议事效能,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创新推出“甘棠议事会”。“甘棠议事会”通过组建议事平台、完善议事程序、规范议事内容、拓宽议事路径、推动结果落实等举措,促进社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汇聚民智、凝聚共识,切实做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
“甘棠议事会”是由社区牵头统筹会议组织,由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提出诉求,由小区党支部及居民小组收集民情民意,由网格长梳理问题清单并跟踪协商事项进展,由物业汇报服务情况并落实决议,由城事观察员以第三方身份监督协商公正性,再由共建单位提供各类支持,形成多方协作合力,最终解决复杂问题。这一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多元的参与力量,为社区协商议事的高效开展与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保障。“议事”之后则为“落实”。对于需要社区落实的议定事项,由社区“两委”组织实施,落实情况在15个工作日内通过多种形式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居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执行,确保协商成果落地有声。而且每一次“甘棠议事会”的召开时间、主要议题、后续处置、居民满意度等细节情况都将在“锦快办”小程序上对外公开,以“阳光议事”增强公信力。

(二)察有度——“城事观察”织密服务网
“城事观察员”变“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巡查”,充分发动新业态从业人员,运用外卖骑手、快递员走街串巷的职业特性,主动发现治理盲区,高效打造“移动探头”网络,从而及时发现社区问题,帮助社区人员快速排查安全隐患。同时,“城事观察员”也为新就业青年群体量身打造了“三重身份”,形成“流动哨兵—移动探头—青春合伙人”的角色矩阵,为观察员提供向上发展渠道。此外,锦绣社区还制作了“陕州城事观察员”实操指南和“观察员友好图”,为民众详细介绍了观察员的角色定位、核心职责,并为外卖骑手等描绘了详细的社区路线图,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城事观察员”始终活跃在社区治理一线。据统计,首批受聘的“城事观察员”已开展入户反诈宣传23场,协助交通疏导7次,通过“锦快办”小程序反馈的“隐患地图”已成为锦绣社区基层治理的重要参考。自该机制运行以来,社区问题主动发现率大幅提升,处置时效缩短至4小时内。“城事观察员”打破社区治理孤岛,将新业态从业人员纳入社区治理贡献者,既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又以他们为主带动更多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三)办有效——“锦快办”跑出加速度
锦绣社区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社区基层治理,创新推出“锦快办”小程序。除上述提到的“甘棠议事会”“城事观察员”,“锦快办”小程序还纳入政策咨询,党建工作、平安急救、学习教育、志愿服务等服务板块,为居民提供信息资讯,构建“指尖上的锦绣社区”。居民通过手机即可实时掌握社区动态、参与公共事务,真正实现“足不出户知晓社区之事,手指轻点即享服务之乐”的智慧生活新体验。
“锦快办”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线下服务向线上平台的智慧跃迁,打通“线上+线下”治理环节,推动社区服务提质增效。
比如,传统治理都是居民到社区与工作人员当面反映问题,但是“锦快办”小程序嵌入“城事观察员”机制,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打开“锦快办”,上传问题图片,社区在接到问题反馈后会在四小时内响应处理。同时“城事观察员”采取积分制的方式,激励社区居民踊跃参与,居民所上报的有效问题及创新建议可以转化为积分,到社区兑换相应礼品。这种方式突破传统治理的时空限制,打造“群众手机扫码上传问题—社区4小时内响应办理”的智慧治理新模式,极大提高了社区办事效率,也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社区好闺女:锦绣社区的张菊样书记
此次去大营镇锦绣社区,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锦绣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主任张菊样。张书记自2012年投身社区工作,到如今已经13年了。这些年,张菊样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带领社区从传统管理走向智慧治理,成为当地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标杆人物。她的工作历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社区干部的担当与温度。
(一)从“老破小”到“美家园”:社区治理的实干家
2018年,张菊样书记从神泉苑社区调任锦绣社区。一到锦绣社区,张书记就以对工作“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投身于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中。
当时的锦绣社区,近半小区环境破败,道路坑洼不平,垃圾乱堆如山,车辆堵塞消防通道,公共绿地都沦为私家菜园。居民们对社区支部也不买账。面对这种局面,张书记带领社区“两委”干部展开密集走访。三个月内,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50余条。之后,张书记从其中反映最集中的环境整治破题,以问题最突出、人口最密集、环境最堪忧的锦绣花园为抓手,打响了锦绣社区治理的“第一枪”。
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张书记在改造老旧小区的过程中注重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力量。她带着社区干部利用晚上时间,挨家挨户做工作,耐心动员党员和老干部,成功选出26名楼长、87名单元长。在楼长、单元长和老干部的鼎力支持下,“两委”干部带头,亲手协助拆除违建。历时十天,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锦绣花园彻底清除各种乱搭乱建问题,并规划车位一千多个,改造楼宇线路26栋,安装路灯87盏,粉刷墙体3.5万平方米,硬化路面1.5万平方米,补植绿植600株并打造微景观绿化2处,真正兑现了对居民的承诺:开门见景,开窗见绿,规范有序。


(二)于细微之处着眼:社区治理方法的探索者
锦绣社区常住人口超万人,是典型的大型复合型社区,老旧小区多、人员结构复杂、治理难度较大。为精准掌握民情,提升服务效能,张书记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创新推出“六色户卡”管理方法,将辖区家庭按“红、黄、蓝、绿、粉、紫”六种颜色分类标识:红色代表党员户,粉色代表困难户,紫色代表外出户……实现“一户一卡、按需施策”。这套可视化管理方法,既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更推动社区治理从粗放向精细转变。同步构建的“四级联动”治理架构,通过整合社区工作人员、小区党支部书记、网格员、党员四方力量,将10个小区科学划分为12个网格,成立9个实体化小区党支部及居民自治小组,并选举楼栋长、单元长充实末梢力量,最终织就“横向到边全覆盖、纵向到底无死角”的立体治理网络。
此外,为更好服务社区群众,锦绣社区还创新推出“七常七送”工作法,即常敲空巢老人门送贴心,常串困难家庭门送暖心,常叩重点人群门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区门送安心,常开休闲娱乐门送欢心,常铸同心志愿门送爱心,常联企业商圈门送微心。通过这一工作法,工作人员奉献意识显著增强,党的温暖传递到居民身边,社区服务更具温度与热度。


(三)从“独奏”到“合唱”:社区温暖的凝聚者
张书记深知,社区治理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她组建了“锦绣同心”“锦绣青锋”“红袖添香”“锦言绣语”等7支特色志愿者队伍,围绕慈善公益、优抚助残、敬老扶幼等领域开展服务。每月的文明实践活动,如免费理发、义诊、卫生保洁等,都能让居民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她还推动成立业主委员会,实现居民自我管理。目前,社区多个小区均已成立业委会,居民参与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
张书记还十分注重以文化浸润社区,牵头开展“绿色生活反邪同行”植树活动,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她还推动楷模精神进社区,通过分享自身奋斗故事,激励居民共建和谐家园。针对暑期双职工家庭“看护难”痛点,张书记充分调动返乡大学生主动性,与共青团三门峡市陕州区委联合组织“幸福伴你学”暑期公益课堂,组织返乡大学生为社区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消防实践、孝道教育等服务,解决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家长感慨:“孩子从玩手机变成学知识,社区办了件大实事!”


“社区是城市的‘里子’,我们要让每个居民都活得有温度。”这句张书记常挂嘴边的话,正是她多年社区工作生涯的最佳注脚。从数据治理到民生服务,从环境提升到文化培育,她以巾帼担当织就了一张有精度、有速度、更有温度的社区治理网。
结语
七日躬行,让我真切触摸到基层治理的肌理与温度。在这里,我见证了“六色户卡”如何将千家万户的复杂情况编织成一张精准服务的网,目睹了老旧小区改造中“一砖一瓦”的较真劲儿如何换来居民的笑颜,更感受到社区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楼宇、用耐心化解矛盾的执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生无小事”的深意。
临别之际,社区工作者“常回家看看”的叮嘱犹在耳畔。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泥土气”与“烟火情”,把基层的鲜活故事融入学术研究,将实践的深刻感悟化作前行动力。愿我们都能以“自找苦吃”的勇气奔赴田野,以“躬身入局”的担当服务人民,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