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共建了“党建+”博士生工作站,这是拓展理论与实践互促的创新之举,核心在于将理论研究之“深”与实践探索之“实”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实践中淬炼研究能力,以科研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当青春遇见中原红色热土,会碰撞出怎样的时代回响?2025年3月以来,学院选派20余名优秀硕博研究生赴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开展短期基层锻炼,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响应省委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在实践中探寻“五基四化”的创新举措。本专题将推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工作纪实系列报道,现推出第11期,刘骐硕:党建引领青春路,实践深耕锦绣程。
“党建+”博士生工作站 队员简介

刘骐硕,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硕士生。曾荣获郑州大学文体活动先进个人及各类院校活动表彰。
前言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治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四高四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重要支撑,是守牢底线、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迫切需要。2025年3月25日,三门峡市首个“党建+”博士生工作站在陕州区大营镇正式挂牌成立。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二十余名硕博研究生接过工作站旗帜,开启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将学术研究扎根于豫西大地,将青春智慧播撒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博士生工作站与大营镇政府携手,推动党建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让理论之花在实践沃土中绽放。作为工作站第六期成员,我在锦绣社区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基层实践,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所学服务群众,深刻体会到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蓬勃活力。
一、党建领航:筑牢基层治理“红色堡垒”
强化组织建设,夯实治理根基
锦绣社区党总支以河南省“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创新构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将40名党员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其中87名党员担任楼栋长、单元长或居民自治小组成员,覆盖12个网格。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三培两带”机制(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党员骨干培养成村干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开展“党员闪亮工程”,将党员承诺上墙,设立“党员责任区”12个,激发党员在社区治理中亮身份、当先锋。
创新网格管理,提升服务精度
锦绣社区全面推行“1345”工作法,并与“六色户卡”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实现治理精准化。1张网格全域覆盖:划分12个网格(每网格约300户),配备“网格员+党员中心户”双责任人;3支专业队伍协同:党员先锋队负责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活动,乡贤调解队化解矛盾纠纷。2025年上半年累计解决群众诉求217件,化解纠纷32起,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4项闭环机制保障:建立民情收集、问题处置、督查反馈、考核评价流程,独居老人关怀覆盖率从67%提升至100%;5类服务精准供给:提供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代办、技术指导、文化服务。例如为黄色户卡残疾户(22户)提供康复医疗和技能培训,为蓝色户卡高龄老人建立家属联络群,开展上门关爱40余次。同步开发“锦快办”数字化平台,居民扫码即可上报问题,系统自动派单形成 “1小时响应、4小时处置、3日办结”闭环。创新吸纳外卖员、快递员等300名“城事观察员”担任流动哨兵,半年来处置占道经营、设施损坏等问题217件,满意率达98.5%。
践行民主协商,凝聚治理合力
锦绣社区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就老旧小区改造、产业规划等重大事项征求意见。成立“党员+居民代表”监督小组,对社区事务全程监督。今年以来,通过民主协商确定社区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等6项民生工程,群众参与率达95%以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锦绣社区深化“甘棠议事”机制,落实“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原则。三级协商体系:楼栋微议事(日常问题)→网格协商会(公共事务)→社区议事厅(重大事项),形成“提议——协商——决议——反馈——评价”闭环。2025年6月一次议事会中,居民提出小区树木遮光、健身器材短缺等9项诉求,48小时内办结8项,其中陕州小区女贞树遮光问题经协商后由物业当日修剪完成;多元监督机制:成立“2+4+X”监督小组(2名社区干部+4名居民代表+利益相关方),对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全程监督。2023年改造期间新增车位792个,改造线路26栋楼,粉刷墙体3.5万平方米,根治车辆违停、“三线搭挂”等顽疾;共治实践创新:针对绿化养护难题,通过议事会成立“绿管家”志愿队,由业委会主任、物业专员、网格长组成,实施“保苗、强根、助长”专项行动,挽救枯萎绿植40余处,推动锦绣花园小区从“脏乱差”向“绿净美”蜕变。民主协商带动群众参与率提升至95%,2023年以来通过议事确定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等民生工程6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二、机制创新:“枫桥经验”的锦绣新篇
面对基层矛盾复杂化的挑战,锦绣社区赋予“枫桥经验”新时代内涵,打造出高效治理的“三驾马车”:
“锦快办”:智慧治理的“神经中枢”
在数字化时代,锦绣社区紧跟时代步伐,引入“锦快办”小程序,开启了智慧社区建设的新篇章。锦快办小程序涵盖了多个功能模块,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锦快办”是锦绣社区党支部自主研发的二维码小程序,居民扫码即可上传文字或图片问题,系统自动定位生成电子工单,实现“随手拍、即时传、速解决”的闭环处置。该平台构建四级响应机制:网格员1小时内响应确认,物业或志愿者4小时内处置简易问题,社区干部3日内办结复杂事项,重大事项由党总支联席会议周调度解决。平台深度融合服务与治理双功能:一方面,为新就业群体集成“便民设施地图”,标注24个休息站、急救药箱点位,方便外卖员、快递员获取服务;另一方面,建立积分激励体系,居民有效上报问题可兑换社区食堂餐券、托育服务,激发参与热情。运行半年累计处理占道经营、设施损坏等问题217件,响应效率提升60%,群众满意度达98.5%。后台生成的“隐患热力图”精准识别6处高频问题区域,为治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从“问题上报”到“服务获取”,从“积分兑换”到“数据决策”,“锦快办”以数字化串联治理全链条,让基层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甘棠议事会”:民主协商的“锦绣范式”
为了更好地解决社区难题,促进社区和谐发展,锦绣社区成立了甘棠议事会。甘棠议事会由社区党员、居民代表、物业人员等组成,大家定期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锦绣社区作为陕州区“甘棠议事”机制试点,践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原则,构建三级协商体系:楼栋微议事解决日常琐事;网格协商会协调公共事务;社区议事厅决策重大事项,形成“提议——协商——决议——反馈——评价”五步闭环。2025年6月,陕州小区居民反映大叶女贞树遮光多年,议事会协调物业当日完成修剪;同场会议中,居民提出的9项诉求(如小区积水、电梯高温等)48小时内办结8项。针对民生工程监督,社区创新成立“2+4+X”监督小组(2名干部+4名居民代表+利益相关方),全程跟踪老旧小区改造,推动新增车位792个、粉刷墙体3.5万平方米,根治了车辆违停、“三线搭挂”等顽疾。此外,议事会孵化“绿管家”志愿队,由业委会、物业、网格长联合实施“保苗助长”行动,挽救缺水绿植40余处,推动社区从“脏乱差”向“绿净美”蜕。以“小议事”撬动“大治理”,“甘棠议事”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民生问题办结周期缩短62%,居民参与率提升至95%。
“城事观察员”:多元共治的“流动哨兵”
锦绣社区创新招募外卖员、快递员、返乡大学生等300人组成“城事观察员”队伍,平均年龄34岁,覆盖12个网格。观察员凭借日常流动特性,化身“移动探头”,通过“锦快办”小程序实时上报占道经营、设施损坏等隐患。社区配备 “观察员友好地图”(标注隐患黑点)和 “实操指南”(图示上报流程),提升问题识别效率,构建“随手拍→智能派单→4小时响应→结果反馈”全链条闭环。队伍长效化依托双轨激励:政治激励上,3名优秀外卖员被列为党员发展对象;服务兑换上,积分可换托幼服务或技能培训,形成“以服务换服务”循环。实践中,观察员协同开展反诈宣传23场次,自编情景剧揭露诈骗套路;疏导校园周边拥堵7次,联动交警优化交通流线。队伍运行半年来,累计协助处置事件217件,93%的观察员表示“获得社区归属感”。从“新就业群体”到“治理生力军”,“城事观察员”打破职业壁垒,让街头巷陌的“流动哨”成为社区共治最美风景线。




结语
锦绣社区的蜕变,是一部以党建为笔、以民需为墨、以创新为魂的治理史诗。从“垃圾围城”到“推窗见景”,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众人拾柴火焰高”,其核心密码正是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激发多元主体的创造伟力。时光匆匆,短暂的基层实践已悄然结束。这段扎根社区的实践经历,不仅是一场触摸基层脉搏的认知之旅,更是深刻的精神淬炼与能力锻造。未来,我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在社区调研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锤炼群众工作本领,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中磨砺实践创新能力。愿将青春汗水化作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在广袤土地上书写知行合一的答卷,让理论素养与实践智慧同频共振,成长为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懂基层、能实干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者。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