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共建了“党建+”博士生工作站,这是拓展理论与实践互促的创新之举,核心在于将理论研究之“深”与实践探索之“实”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实践中淬炼研究能力,以科研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当青春遇见中原红色热土,会碰撞出怎样的时代回响?2025年3月以来,学院选派20余名优秀硕博研究生赴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开展短期基层锻炼,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响应省委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在实践中探寻“五基四化”的创新举措。本专题将推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工作纪实系列报道,现推出第13期,郭美丽:心若向阳民心聚,高阳治理惠万家。
“党建+”博士生工作站 队员简介

郭美丽,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党的建设博士生。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郑州大学作为青年教育的主阵地,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开展校地共建,以组织共建为纽带,以协同共建为目标,成立“党建+”博士生工作站实践平台。作为第七期实践团队,我们深入大营镇高阳社区,在田间地头丈量民生温度,在院落街头倾听群众呼声,在矛盾一线掌握工作方法,真正将身子沉下去,努力让本领强起来。
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更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关键环节,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高阳社区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不断创新治理形式,加强社区教育,活跃社区文化,构建起“多元参与、自治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为居民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
一、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
高阳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展开一系列扎实且富有成效的工作,其做法与经验值得借鉴。
强化组织建设,“闪亮工程”激发治理活力。高阳社区党支部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目标,扎实开展“三会一课” 、党员活动日等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党员积分制是高阳社区的一大亮点,将党员在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等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使党员的贡献得到直观体现。积分不仅是对党员工作的一种认可,更成为党员之间比学赶超的“催化剂”,有效调动了党员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主动性。
实施精准管理,提升党员教育服务效能。高阳社区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精细化管理方式。一是建立社区报到、登记制度。对社区居住党员进行全面摸底与规范管理,确保党组织能够及时掌握党员动态,进行有效监督指导,同时为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服务居民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实行“一定期一主动”管理方式。对大多数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每月定期组织学习教育;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离退休职工党员,主动送学上门、送关怀上门。
争创“红色物业”,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在党建引领下,高阳社区积极探索“红色物业”服务模式,构建“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物业党支部+小区党建网格长+楼栋党组织”五位一体红色平台,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物业企业领导监管,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问题共解,增强社区基层治理效率和水平。实现物业“红”起来、小区“聚”起来、民心“暖”起来,以高质量物业服务带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打通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建设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家园。

二、网格治理,升级矛盾解决“加速器”
高阳社区以创新为引领,积极探索五级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学理逻辑与可复制推广的实践路径。
构建五级网格,创新管理模式。高阳社区构建了“社区党支部—社区‘两委’干部—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志愿者”的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社区划分为7个网格,配备130名网格员,宛如一张细密且坚韧的大网,将社区每一位居民紧密相连。由“群众找”变成“找群众”,网格员肩负着收集社情民意、走访联系群众、调解邻里纠纷等重要职责,使党组织的要求能够像电流一样快速、准确地传达至社区的每一个“细胞”。网格化管理让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无论是小区环境卫生问题,还是居民生活中的小困扰,居民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和解决,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多元调解结合,共促难题破解。高阳社区将网格化服务与矛盾调解紧密融合,形成了一套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为社区的和谐稳定筑牢了坚实防线。社区充分整合共建单位党组织等各方资源,针对邻里纠纷、家庭婚姻矛盾、公共安全等各类问题,开展入户调解工作,构建起“多方参与、共同谋和谐”的调处模式。网格员们定期走访和利用微信群等线上渠道,及时发现并上报矛盾纠纷,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近年来,高阳社区在矛盾纠纷排查处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居民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践行“三早”原则,筑牢稳定防护墙。一是网格排查,纠纷早发现。网格员通过多种渠道倾听居民心声、发现潜在矛盾信息,确保矛盾苗头能被迅速锁定,为后续调解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信息共享,情况早报告。按照“谁发现、谁报告”的原则,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具体情况及时报告社区及相关单位。社区与上级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组织人员分析研判、分类处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三是多方联动,问题早解决。针对情况复杂的矛盾纠纷,高阳社区建立联动机制,组织专业法律顾问、辖区民警等人员参与调解,为矛盾的有效处置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渠道。对调解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乡镇,确保矛盾纠纷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


三、精细便民,下好服务群众“先手棋”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核心要义,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两个重点。
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居民幸福感。高阳社区按照“阵地建设规范化、队伍建设规范化、职能事务规范化、组织建设规范化和制度机制规范化”的要求,建成650余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便民服务中心、爱心积分兑换点、志愿者服务站、党建文化走廊、多功能会议室等,实现社区办公与居民服务有机融合,让居民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同时,高阳社区规范化建立“一有七中心”,结合物业、楼长、单元长等力量,发挥党员先锋岗、青年志愿者突击队等作用,24小时为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精准化、特色化服务。
弘扬文明新风,构建和谐家园。高阳社区常态化长效化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文化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潜移默化中将党员教育、文明城市创建、移风易俗、安全宣传等有机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丰富辖区居民精神生活。依托志愿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心理咨询、知识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和邻里风尚文化、文明新风倡导等活动,弘扬家庭美德、传统文化;搭建“居民议事厅”邻里沟通平台,努力构建辖区居民心向往之的“和谐家园”。
强化反诈教育,筑牢安全意识。在当今社会,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了增强居民的反诈意识,筑牢社区安全防线,高阳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诈宣传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在公众场所发放反诈宣传彩页,在小区公示栏张贴反诈标语,深入居民家中详细讲解诈骗作案手段和识别防骗要点,营造了浓厚的反诈宣传氛围,牢固构筑起了反诈安全防线,为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共建共享,打造社区治理“生态圈”
高阳社区始终将培育创业环境、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置于工作核心地位,全力支持辖区居民创业就业,采取一系列举措为居民幸福生活奠基。
聚焦技能赋能,加速居民就业创业进程。 高阳社区积极响应“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号召,精心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教,让居民掌握真本事,努力使社区居民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针对想创业的年轻人,社区搭建服务平台,从创业政策解读、资源对接到项目指导,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帮他们迈出创业第一步。同时,通过微信群和社区公告栏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建立岗位需求动态清单,帮助失业人员办理公益性岗位申请,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群众。
强化政企联动,畅通营商环境发展通道。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高阳社区实行“商户联络员”制度,每季度召开座谈会,工作人员还经常上门走访,和企业面对面交流。针对社区管辖商户建立需求台账,按照“发现问题——记录在案——想办法解决——跟踪问效”的步骤,累计解决了政策落实、证照办理等问题,用主动服务赢得企业信任。
完善关怀保障,打造社区关怀温馨港湾。高阳社区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提供休息、热饭、饮水等12项暖心服务,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立暖蜂驿站和骑手之家,无论是环卫工人、快递小哥还是过往市民,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让社区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高阳社区积极开展“金秋助学 筑梦护航”表彰激励活动,为优秀学子表示热烈祝贺并发放助学金,树立崇文重教、重视青年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结语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在高阳社区的七天里,我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的厚度,用双眼捕捉基层治理的细节,用心灵感受民生温度的跃动。
在社区物业,邻里纠纷时的春风化雨,让我读懂了“服务”二字的分量;在田间地头,农户掐尖去叶时指尖沾满的泥土芬芳,让我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在百姓家中,那些推心置腹的促膝长谈,让我收藏了最鲜活的中国故事。这些真实可感的生活切片和治理图景,推动我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蜕变。
新时代的青年,既当胸怀凌云之志,更需脚踏实地笃行。脚下沾满的每一寸泥土,皆会化作滚烫的真情去换取“光”和“热”。让我们以“行路难”的勇气开拓进取,以“在路上”的姿态永葆初心,以“惠万家”的情怀服务人民,把青春的身影扎根在基层一线,将努力的背影活跃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