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第15期)丨王柯婷:心植高阳沃土 行践青春初心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共建了“党建+”博士生工作站,这是拓展理论与实践互促的创新之举,核心在于将理论研究之“深”与实践探索之“实”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实践中淬炼研究能力,以科研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当青春遇见中原红色热土,会碰撞出怎样的时代回响?2025年3月以来,学院选派20余名优秀硕博研究生赴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开展短期基层锻炼,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响应省委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在实践中探寻“五基四化”的创新举措。本专题将推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工作纪实系列报道,现推出第15期,王柯婷:心植高阳沃土、行践青春初心。
“党建+”博士生工作站 队员简介

王柯婷,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党的建设专业硕士,青年理论宣讲团成员。
前言
黄河臂弯,崤函大地,孕育着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高阳社区,一个名字里蕴含着阳光与希望的地方,正成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校地共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实践平台的生动缩影。立足培育时代新人的高度,郑州大学与大营镇以组织共建凝聚合力,以协同共建共谋发展,倾力打造起“党建+”博士生工作站这一贯通学术前沿与治理一线的实践枢纽。工作站的核心使命,在于引导青年学子将理论研究之“深”与实践探索之“实”紧密结合,在服务基层中淬炼能力,以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与治理现代化。
作为工作站的一员,我怀揣着将理论扎根泥土、向实践求真知的渴望,走进了高阳社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沉浸式基层锻炼。不同于产业蓬勃的城村,也区别于创新服务的锦绣,高阳以其精细如网的治理体系和温暖人心的服务实践,为我打开了观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独特窗口。在这里,“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图景,是党组织力量穿透基层“最后一米”、服务直达群众心坎的生动诠释。这份经历,正是校地协同、知行互促理念在基层沃土上的鲜活绽放。
党建赋能,网格深耕
高阳社区以党建引领为引擎,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动能,在网格单元深耕细作,打造出基层党组织强引领、党员先锋作表率、服务效能大提升的生动实践样本。
构建五级组织链条,筑牢治理根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高阳社区党支部深刻把握这一要义,将“党建+网格治理”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突破口。初到高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刘瑞琦便向我们展示了其治理体系的根基——一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严密组织网络。社区构建起“社区党支部—社区‘两委’干部—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志愿者”五级联动链条。这条贯穿上下的“红色脉络”,如同社区的神经网络,将党的组织触角精准延伸至每一个小区、每一栋楼宇、甚至每一个单元,确保党的方针政策能够一传到底,党的关怀服务能够精准覆盖到每一位居民,有效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为精细化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科学划分基础网格,配强一线力量。在坚实的组织体系支撑下,高阳社区将治理单元进一步细化,以科学划分的网格作为承载治理任务的基本单元。整个社区被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基础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了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熟悉社情民意的专兼职网格员。他们是社区的“活地图”,对网格内的人、地、事、物了然于胸;他们是“百事通”,熟知居民所需所盼;他们更是最灵敏的“第一感知器”,每日穿行于楼宇巷陌之间,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双眼发现隐患,用双耳倾听诉求,成为感知社情民意、捕捉风险苗头的最前沿力量,让治理的“神经末梢”真正灵敏起来。
落实“三早”响应机制,提升处置效能。网格的生命力在于高效运转。高阳社区在实践中总结并严格推行“三早”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一旦发现邻里纠纷的苗头、安全隐患的迹象、环境卫生的问题或是居民提出的民生诉求,会立即通过便捷的信息化平台或直接向社区“两委”报告。这套机制确保了问题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上传、第一时间受理。其核心目标,是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将风险隐患消除在初始阶段,将居民的急难愁盼解决在最基层的网格之内,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以高效的响应机制筑牢了社区和谐稳定的基石。这种精细化的运行模式,使得高阳社区的网格治理不仅有力度,更充满了贴近民生的温度。


多元聚力,同心共治
高阳社区的治理智慧,不仅在于网格的“密”,更在于力量的“合”。社区党支部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多元共治平台。
打造核心骨干,凝聚中坚力量。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人,关键在于骨干。高阳社区党支部将建强骨干队伍作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重点整合了社区内关键岗位的核心力量,组建起由社区党支部书记、包村干部、一村一警、专职网格员和社区工作者构成的“五员”骨干团队。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同联动,确保这支核心骨干力量在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矛盾调解、应急处置、为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有效保障了各项事务的顺畅处理,也为应对各类复杂挑战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切实成为社区治理的中流砥柱,
拓展协同力量,激发参与动能。在“五员”骨干基础上,社区党支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一方面,积极引导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另一方面,有效吸纳热心居民代表、商户代表、物业服务企业以及社区内具有威望和热情的离退休人员等多元主体加入。通过组建矛盾调解队、治安巡逻队、政策宣传队等多种形式的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的独特优势,为社区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健全联动机制,破解复杂难题。面对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治理难题,高阳社区党支部牵头建立了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该机制强调协同联动,整合包括共建单位党组织在内的各类资源。针对跨领域、多主体的疑难纠纷或公共安全隐患,采取联合会商研判、联合入户调解等方式,推动形成“多方齐参与,共同谋和谐”的协同治理格局。这一机制有效提升了社区应对复杂挑战、化解深层矛盾的能力,是多元共治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制度化体现。


知行并进,力惠基层
作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成员,我们不仅是理论的研究者,更是实践的参与者和服务者。在深入高阳社区的锻炼中,我们努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区、助力治理的具体行动,在多元实践中深化认知,贡献青春力量。
深化理论传播,筑牢安全思想根基。我们充分发挥理论专长,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系列宣讲活动。一方面,紧扣时代主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体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用高阳案例阐释理论内涵。另一方面,聚焦社区安全与居民福祉,组织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专题讲座,剖析典型案例,普及识别技巧,提升居民反诈意识;举办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讲解家庭防火、应急逃生要点,并进行简易消防器材操作演示。这些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居民切身安全需求相结合,有效提升了社区的安全防护能力和居民的安全素养。
践行志愿服务,传递人文文化薪火。积极参与社区民生服务与文化传承工作,协助社区开展助残帮扶活动,参与需求调研,为残障人士提供信息登记、政策咨询等支持,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讨论,传递社会温暖。同时,配合社区文化站策划并参与非遗文化宣传展示活动,通过图文展板、互动体验、现场讲解等形式,向居民介绍本地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保护传承意义,提升文化认同感。这些志愿服务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更让我们在服务特殊群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体悟。
助力信息治理,提升精准服务效能。结合反诈、消防宣传入户等契机,我们跟随网格员深入居民家中,系统收集居民关于社区安全、环境改善、服务提升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协助社区整理归纳网格巡查记录、居民诉求台账等信息,参与优化信息流转和响应流程的讨论,提出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精准度的建议。这些工作旨在将基层最鲜活的民情民意转化为治理优化的依据,努力为社区实现更精细、更高效、更贴心的服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智力参考,助力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



沃土砺行,深扎根基
在高阳社区的实践经历,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段深入基层的观察之旅,更是一场触及灵魂深处的思想淬炼与能力提升之旅。这段“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经历,让我对基层治理的智慧、理论的生命力以及青年的责任担当,有了更为深切的体悟。
感悟治理之道,贵在精细与务实。“治大国若烹小鲜”。高阳社区的网格化实践,正是将宏大的国家治理方略,精准转化为微观社区操作范本的生动写照。网格员日复一日的细致巡查,“三早”机制对矛盾隐患的敏锐捕捉与高效化解,以及对每一件民生小事的用心用情处置,无不深刻诠释了精细化管理和务实作风是基层有效治理的灵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国家治理大厦的稳固,正依赖于这千千万万个基层单元精细、扎实的工作所筑牢的根基。
领悟党建伟力,核心在引领与凝聚。无论是网格体系的严密构建,还是多元力量的广泛整合,其核心引擎与坚强后盾,始终是社区党支部坚强有力的领导。党支部是凝聚人心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刘瑞琦书记等基层党员干部,以其高度的专业素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深厚的为民情怀,生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我们提供了最鲜活、最深刻的党性教育教材。这让我坚信,党建引领是激活基层治理效能、汇聚发展合力的根本保证。
体悟知行真谛,根植于泥土与人民。从书斋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是认知的一次飞跃。在高阳社区,我触摸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基层的蓬勃生命力。它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指导我们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参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深刻启示我,真正的学问必须“向下扎根”——只有俯下身去,倾听大地的呼吸,感知群众的脉搏,将研究的根系深植于实践的沃土,我们的学术探索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个人成长才能拥有坚实根基。


结语
扎根高阳社区的实践历程,让我真切触摸到中国式基层治理的脉动。我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了“小网格”如何释放“大能量”,精细治理如何转化为社区的温暖底色与和谐图景。这片土地上的探索,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微观样本。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实践真知与源自心底的感动,我的前路方向更加清晰,步履更加坚定。未来,我将继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将高阳经验融入更广阔的求知与实践沃土。坚持向下扎根,深入基层汲取养分;努力向上生长,以所学服务人民、奉献国家。让青春在探索治理之道、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绽放出坚实而璀璨的时代光彩。高阳的智慧之光,必将照亮我求知与实践的每一步。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