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第16期)丨刘幸龙:辛店密码——当党建红遇上黄河浪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共建了“党建+”博士生工作站,这是拓展理论与实践互促的创新之举,核心在于将理论研究之“深”与实践探索之“实”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实践中淬炼研究能力,以科研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当青春遇见中原红色热土,会碰撞出怎样的时代回响?2025年3月以来,学院选派20余名优秀硕博研究生赴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开展短期基层锻炼,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响应省委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在实践中探寻“五基四化”的创新举措。本专题将推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工作纪实系列报道,现推出第16期,刘幸龙:辛店密码——当党建红遇上黄河浪。
“党建+”博士生工作站 队员简介

刘幸龙,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班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第四团支部书记。曾获“四有”优秀士兵、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表彰。
前言
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雄浑,在三门峡的臂弯里放缓脚步。辛店村,这座偎依在黄河岸畔的村庄,曾囿于“人均耕地0.29亩”的困局,一度是组织涣散的“无星支部”。如今,行走在辛店洁净的村道,目之所及是整齐的太阳能路灯、崭新的多功能厅,耳畔回响着乡贤讲堂的谆谆教诲与智慧平台“扫码知村务”的便捷提示。短短数年,从“后进”到“全国文明村”、“全省样板村”,辛店蝶变的密钥,深藏于那抹飘扬的“党建红”与奔腾的“黄河浪”交织共生的治理实践中。
一、组织筑基:从“无星”到“五星”的堡垒淬炼
基层治,天下安。辛店之变,始于组织堡垒的重塑与强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党组织书记行不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中不中,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曾经的辛店村党总支班子涣散,治理乏力。转机始于“头雁工程”的振翅——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赵茂刚书记被选拔上任。他带领年轻化、专业化的“两委”班子,以“十个严格”制度立规明矩,每月公开考核,构建“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闭环。这不仅是班子的更迭,更是治理基因的重组。
“党员闪亮工程”随即点燃了基层的星火。109名党员被科学划分为在职、致富、流动等6类,通过“亮身份、亮承诺、亮积分”的动态管理,激活了每一颗“红细胞”。在职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致富党员带头发展阳光玫瑰葡萄种植;流动党员离村不离组织,老党员在乡贤讲堂发挥余热。2024年,党员累计承诺办实事326项,昔日沉寂的党组织成了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组织体系的“经脉”亦在此刻贯通。辛店村创新构建“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员联户”四级治理体系,将全村精细划分为16个网格。网格员履行“一日三巡”,化身“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这张纵横交织的组织网络,成为辛店从“无星”蝶变为“五星党支部”的钢铁骨架,托举起治理效能质的飞跃。


二、智慧赋能:“指尖治理”激活乡村末梢神经
数字浪潮席卷黄河岸,辛店村以“智”破局,让治理触角直抵民心最深处。
“智慧辛店”平台的横空出世,是辛店拥抱智能化的标志性突破。它绝非简单的信息发布窗,而是融合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便民服务、监督举报等18个功能模块、30余项内容的“治理大脑”。村民只需轻扫二维码,村中大事、财务明细、惠民政策尽在掌握,“码上知”催生了“码上督”,村级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平台累计推送政策300余条,高效解决群众线上诉求56件,真正践行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治理理想。
智慧之光更照亮了网格治理的“最后一米”。辛店村首创“4+1+N”网格力量架构,以四类核心骨干(村党组织书记、乡镇包村干部、专职网格员、辖区民警)为轴心,以一个乡贤理事会为特色枢纽,联动N类志愿力量(党员志愿者、五老调解队、巾帼服务队等),织就一张全域覆盖、精准响应的治理网络。乡贤凭借德望与乡情润滑矛盾调解;民警作为“法治专员”嵌入网格;党员在“闪亮工程”中亮身份、践承诺。2024年,该模式助力辛店村矛盾纠纷总量从2022年的231件锐减至38件,“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的善治图景成为现实。
在驻村工作日志中,我们亲历了智慧赋能的细节:跟随赵茂刚书记在“智慧辛店”二维码前,他翻开泛黄厚重的三十年《工作日志》,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手写记录,再对比平台上实时跳动的村情数据,传统匠心与现代智治在此刻交融。这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从经验直觉向数据驱动的深刻转型。


三、民生温度:于细微处见大情怀
组织的强健与智慧的灵动,最终要落脚于民生的温度。辛店村的治理密码里,饱含对“人”的深切观照。
孝善文化滋养文明根脉。辛店村每年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提取15%设立孝善基金,构建起梯次分明的敬老体系: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高龄老人按梯度领取220元至5100元补助。投资90万元建成的现代化养老院,集居住、休闲、医疗于一体,让“老有所养”具象化为舒适的环境与专业的照护。走在村里,“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户”的光荣榜随处可见,孝贤文化广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成为村民精神栖息之地。
移风易俗涵养清朗乡风。投资150万元建设的600平方米移风易俗多功能厅,堪称辛店的治理巧思。它既是为村民红白事提供经济实惠场所的“便民厅”,亦是举办文化展览、健康讲座的“文明堂”。仅此一项,每年为村民节省相关开支约10万元,悄然推动着勤俭节约新风尚的形成。35场常态化的文化活动,让文明乡风从口号沉淀为日常。
实事工程筑牢幸福基石。近三年,辛店村累计投入430万元,实施了生产道路硬化148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86盏、铺设浇地管道3000米等12项民生工程。这些看似朴素的“泥土工程”,直接连通着村民的田间地头与灶台炕头,将党组织的温度传递到百姓心坎。驻村期间,我们参与整理民生档案,一串串数字背后,是道路畅通后菜农舒展的眉头,是路灯亮起时晚归学童的安全感。


四、青年答卷:泥土深处拔节生长的学问
作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一员,躬身辛店七日,恰似一堂联动课堂与田野的沉浸式大思政课。
在协助整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查摆清单、参与棚改回迁问题座谈、讨论黄河流域调水调沙方案、梳理“五基四化”材料的具体事务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认知被一次次刷新。赵茂刚书记那摞起半人高、记录近三十载村治点滴的泛黄笔记,是任何理论教材都无法复制的“治理百科全书”;在荷塘地清淤现场的值守,让我们对“生态振兴”的抽象概念有了沾满泥浆的具身体验。
最深刻的启迪莫过于对“知行合一”的再认识。辛店村的生动实践昭示:顶层设计的“党建+”绝非悬浮的概念嫁接,而是深扎于泥土、回应于民需的治理创新。“五基四化”的框架(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在辛店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体现为“智慧辛店”平台指尖轻点的便捷,是“4+1+N”网格中乡贤调解矛盾的温情,是孝善基金发放时老人眼角的笑意,更是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不足50万元跃升至2024年103万元后,村民腰包实实在在的充盈。
当我们在工作站撰写辛店村宣传稿、设计成果展照片墙时,镜头捕捉的不仅是焕新的村容村貌,更是党群同心、破茧成蝶的精神气象。这片土地中的实践学问,让我们深切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把论文写在阡陌交错的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与泥土的对话中拔节生长,正是此行最深沉的收获。


结语
暮色四合,高阳山下灯火渐次亮起,如星子洒落人间。回望辛店,黄河的脉搏在脚下沉稳律动。这里曾十年九旱,百姓“守着黄河愁饭吃”;如今,党建红引领方向,智慧浪驱动变革,民生暖浸润心田,辛店人正“靠着产业端金碗”,在母亲河畔谱写着“组织强、产业兴、治理优、生活美”的振兴新篇。
辛店的密码已然清晰,它以“五基”筑牢根脉,用“四化”激活效能,让“党建+”的旗帜深深插在治理一线、产业前沿和民心深处,这正映照出基层治理的真谛:党建是根,根深才能叶茂;治理是魂,魂聚方能民安;产业是脉,脉通才会业兴;民生是本,本固才得邦宁。这密码,属于辛店,也属于千千万万在振兴路上砥砺前行的中国乡村——当每一寸土地都跃动着组织的活力,当每一位村民都感知到时代的温度,黄河的浪花便永远澎湃着振兴的强音,广袤的田野便永远绽放着希望的光芒。正如黄河奔涌不息,辛店村的振兴之路亦在 "五基四化" 的指引下,潮平风正,一往无前。
黄河九曲终入海,治理千帆竞渡来。
辛店一隅窥大道,星火燎原势正开。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