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博士生工作站
(第17期)
刘新宇
党建引领高阳红
民心凝聚治理兴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共建了“党建+”博士生工作站,这是拓展理论与实践互促的创新之举,核心在于将理论研究之“深”与实践探索之“实”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实践中淬炼研究能力,以科研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当青春遇见中原红色热土,会碰撞出怎样的时代回响?2025年3月以来,学院选派20余名优秀硕博研究生赴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开展短期基层锻炼,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响应省委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在实践中探寻“五基四化”的创新举措。本专题将推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工作纪实系列报道,现推出第17期,刘新宇:党建引领高阳红 民心凝聚治理兴。
“党建+”博士生工作站 队员简介
刘新宇,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党的建设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专业班长,第三团支部书记。曾获三好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多项荣誉。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治理不仅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头堡”,其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此只有把基层治理做精做细做实,才能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才能在化解矛盾、凝聚共识中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是基于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刻践行,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共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致力于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为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工作站第九期队员来到高阳社区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锻炼,在大营镇高阳社区,我们见证了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从130名网格员织密的“民情网”到“红马甲”志愿者穿梭的街巷,从银发老人脸上的笑容到孩童眼中的光亮,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党建红”与“民心暖”的交响,每一项举措都诠释着“治理兴”与“百姓安”的回荡。

一、红心铸基:党建引领聚合力
基层治理的根基,在于党组织的战斗力;基层治理的效能,源于党员先锋作用的充分彰显。高阳社区以“党建铸魂”为核心,通过组织建设、矛盾调解、志愿服务三线发力,让党的政治优势深深扎根于基层治理的土壤之中,化作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一)组织建设“强根基”: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走进高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志愿者”的四级联动架构图格外醒目,这张覆盖全体居民的组织网络,正是社区“闪亮工程”的实践成果。社区以“党组织亮旗帜、党员亮身份”为核心,推行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积分”三亮机制,将参与环境整治、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量化为积分。针对社区居住党员,社区建立规范的报到登记制度,实现“人在格中走,组织跟着人”;对年老体弱的离退休党员,推行“送学上门、送关怀上门”的“主动服务”模式。92岁的老党员张大爷说:“虽然腿脚不便,但党支部每月派人来读报纸、讲政策,让我觉得从未离开组织。”这种差异化管理让党组织的温暖穿透楼宇隔阂,形成“平时有人管、难时有人帮”的组织合力。
(二)矛盾调解“先锋队”:从“棘手事”到“顺心事”
“太阳能板坠落砸坏私家车,这事搁谁都窝火,但社区调解让我们心服口服。”居民李女士口中的“调解”,正是高阳社区“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机制的鲜活案例。社区依托网格化管理制度,构建起“日常巡查—信息上报—分级处置—回访销号”的全链条矛盾化解体系,成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优秀典范。在“综治平安建设五大员”(网格员+调解员+法律顾问+一村一警+法治副书记)联动机制下,调解不再是“各说各理”的僵局。去年夏天,某小区因车库漏水引发物业与业主争执,党员调解员老王联合法律顾问上门3次,既讲《民法典》相关条款,又协调物业制定维修方案,最终达成和解。“我们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解开‘心结’。”老王的话道出了调解工作的真谛——用法律底线守护公平,用共情之心融化坚冰。
(三)志愿服务“红马甲”: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清晨的高阳社区服务中心,“红马甲”们正忙着整理反诈宣传册;午后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志愿者为老人剪发、读报;傍晚的小区楼道,党员志愿者检查消防设施……这些身影构成了社区最动人的风景线。社区组建的“暖阳志愿服务队”,以“节日关怀+日常帮扶”为两大工作主线,持续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在炎炎夏日,服务队联合消防部门开展防火宣传行动,志愿者们经过专业培训后,深入到每一户居民家中,耐心提醒大家出门要记得关火断电,提高消防安全意识。这种“专业人员指导+志愿者实践”的模式,不仅壮大了社区服务力量,更让安全理念深深扎根在居民心中。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将温暖传递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让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时刻保持灵敏,真正做到“小事在网格内解决,大事在社区内化解”。




二、声入民心:宣传聚力连末梢
“基层工作既要做得实,也要说得清。”这是高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刘瑞琦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反诈宣传入户到消防科普进院,从政策宣讲台到方言口诀,社区工作者用“千言万语”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
(一)反诈宣传入户:从案例拆解到心防筑牢的“千言万语”
在数字时代,电信诈骗如隐匿暗处的毒瘤,肆意侵蚀着人们的财产安全与生活安宁,对于基层社区而言,反诈宣传无疑是抵御诈骗浪潮的第一道防线。高阳社区深知责任重大,社区工作人员化身反诈先锋,以每周不定时的频率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挨家挨户进行入户宣传。每一次叩响居民家门,都是一次守护财产安全的郑重提醒。他们手持反诈宣传资料,耐心为居民讲解各类电信诈骗案例,从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心理诱导,到如何识别陷阱、避免上当,掰开揉碎,力求每一位居民都能听得懂、记得住。为了进一步强化居民的反诈意识,社区每月还会定期召开电信诈骗专题讲座。同时,他们充分利用小区微信群等线上平台,每天定时推送反诈知识、最新案例,时刻为居民敲响警钟。
基层宣传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部分居民因对陌生人的警惕、对诈骗手段的不以为然,甚至会给社区工作者吃“闭门羹”。但这些挫折并未击退他们,面对不理解,社区工作者始终保持微笑,用更加真诚的态度、更苦口婆心的劝说,一次次敲开居民的心门。他们深知,多一次宣传,就可能少一位受害者,多一份坚守,就能为社区筑牢一层反诈的坚固壁垒。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高阳社区居民的反诈意识显著提升,逐渐织就了一张紧密的反诈“防护网”,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二)消防科普进院:从器材排查到逃生演练的“全方位守护”
消防安全,关乎社区每一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高阳社区将消防科普作为重点工作,致力于为居民打造一个安全无忧的居住环境,从消防器材排查到逃生演练,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细致入微,全方位守护居民的平安。一是社区工作人员会定期对小区内的消防器材展开地毯式排查,怕是一个小小的零部件出现问题,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二是在器材排查的基础上,社区积极开展消防知识科普活动。工作人员深入到各个小区,举办消防知识讲座,结合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讲解火灾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从日常生活中的用火用电安全,如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定期检查燃气管道,到遇到火灾时如何正确拨打119报警电话、如何利用身边物品进行初期火灾扑救,事无巨细,一一传授。三是为了让居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消防知识,工作人员还准备了丰富的图文资料和视频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火灾的可怕后果,让居民深刻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三)政策宣讲落地:小区里的“流动课堂”
政策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让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惠及百姓,是社区工作的重要使命。高阳社区创新工作方式,打造小区里的“流动课堂”,将政策宣讲带到居民身边,让党的声音传遍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社区工作人员深入研究各类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从民生保障领域的养老、医疗政策,到城市建设中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再到关乎居民权益的法律援助政策等,他们都烂熟于心。在“流动课堂”上,工作人员化身政策讲解员,以拉家常的方式与居民交流。他们用接地气的语言解读政策条文,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通过“流动课堂”这一创新形式,高阳社区打破了政策与居民之间的隔阂,让政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件,而是实实在在走进居民生活的福祉,真正做到了政策宣讲“零死角”,民心民意“全连通”,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社区治理凝聚了强大合力。




三、普惠民生:关怀落地治理兴
“治理好不好,群众说了算。”高阳社区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兼顾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用一件件民生实事编织“幸福网”,让治理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高阳社区规范化建立“一有七中心”,打造特色服务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春风化雨,丰富辖区居民精神生活,增强群众幸福感,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一)银发守护计划:让夕阳更红火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阳社区尽自己所能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让老年朋友们感受到了高阳社区的温暖和关怀。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织密"15分钟康养服务网"——日间照料室里,适老化躺椅、防滑地垫温养着暮年时光,让老年人休闲有处可依;健康咨询台前,医生团队每周固定坐诊,测血压、量血糖、查心率,用数据守护健康底色;书画活动室内,宣纸铺展、墨笔生香,老年学员挥毫泼墨间,铺就文化养老的精神沃土;更设"银龄课堂",退休教师化身"智慧导师",手把手教老人解锁健康码、操作线上挂号,让"数字鸿沟"变成"便利通途"。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党员志愿者还轮流送餐上门,保温桶里的饭菜冒着热气,更加温暖人心。
(二)童享阳光行动:让成长更无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茁壮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阳社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专门设立了青少年活动室,这里宛如一个知识与欢乐交织的“童趣天地”。每周,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此精彩上演:非遗木版年画制作活动,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在一笔一划、一印一刷中,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阅读日活动里,孩子们沉浸在书籍的海洋,科普乐园文化角则为他们打开一扇扇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从奇妙的自然科学到神秘的历史故事,激发着他们无穷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手工制作、积木搭建等活动,更是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灵巧的双手将简单的材料变成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在欢声笑语中收获自信与成长。
同时,社区关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为同学们提供贴心服务。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互动、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深入了解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惑与压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应对挫折与困难,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社区的悉心关怀下,孩子们如同茁壮成长的幼苗,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向着美好的未来蓬勃生长。
(三)巾帼与助残服务:让关爱无盲区
在高阳社区,妇女和残疾人同样是重点关怀对象,社区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让关爱之光普照每一个角落,不让任何一个群体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掉队。
对于广大妇女同胞,社区经常性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联合活动。妇联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讲座,从手工编织、家政服务到电商运营等热门领域,为妇女们提供提升自我、拓宽就业渠道的机会,助力她们实现经济独立与个人价值;在三八妇女节等重要节日,社区精心筹备慰问活动,为妇女们送上鲜花、礼物与诚挚的祝福,肯定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做出的贡献,让她们感受到作为“半边天”的尊重与关爱。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妇女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增强了她们的凝聚力与归属感,让社区成为她们温暖的“娘家”。
而对于残疾人群体,高阳社区残疾人协会发挥着关键作用。协会定期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一位残疾人的生活需求、康复状况等信息,为精准帮扶提供有力依据。协会积极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当遇到权益侵害问题时,挺身而出,运用法律武器为残疾人讨回公道;在落实优惠扶持措施方面,协会不遗余力,无论是生活补贴的申请发放,还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完善,都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确保每一位残疾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同时,协会精心办好助残志愿者联络站,广泛招募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后,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陪伴、心理疏导等多样化服务。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重新融入社会,绽放出别样的生活光彩。




结语
从反诈宣传时磨破的鞋底,到日间照料室里递出的热茶;从党员志愿者胸前的党徽,到矛盾调解后居民舒展的眉头,从党建引领下的组织聚力,到宣传落地时的千言万语,高阳社区的实践印证了“党建引领高阳红,民心凝聚治理兴”的深刻内涵。一周高阳行,是理论之树扎根实践沃土的成长礼,是青春理想对接民心所向的坐标系。基层的每寸土地都在诉说: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从书架走向田埂;青年的成长力,在于从课堂奔向街巷。习近平总书记“把基层党组织建得更强”的嘱托,在高阳社区化作四级联动的组织网络,化作党员胸前闪耀的党徽。这让我深刻懂得:青春的坐标系,当以民心为原点;奋斗的方程式,需用实践作解。我们既要做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者”,更要做基层治理的“解题人”——让政策宣讲多些“乡音土语”,让理论阐释接上“地气露珠”,让青春脚步踩实“田间地头”。
展望前路,高阳社区的“党建红”将继续在治理一线淬炼光芒,而我们的青春答卷,更要写在基层的大地上:以理想为灯,照亮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以担当为笔,描摹民心所盼的“幸福五线谱”;以实践为墨,晕染青春绽放的“最美同心圆”。唯有让双脚沾满泥土,让初心贴近民心,方能在基层治理的时代考题中,答出属于青年一代的“高分卷”,让青春之花在为民服务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