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青年之声 / 正文
“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第18期)丨霍建新:潮平风正启新程党建领航万象兴
  • 发布人:
  • 时间:2025-07-23
  • 点击: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共建了“党建+”博士生工作站,这是拓展理论与实践互促的创新之举,核心在于将理论研究之“深”与实践探索之“实”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实践中淬炼研究能力,以科研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当青春遇见中原红色热土,会碰撞出怎样的时代回响?2025年3月以来,学院选派20余名优秀硕博研究生赴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开展短期基层锻炼,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响应省委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在实践中探寻“五基四化”的创新举措。本专题将推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工作纪实系列报道,现推出18期,霍建新:潮平风正启新程党建领航万象兴。

队员简介

霍建新,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现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班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第一团支部书记。曾获河北省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四有优秀士兵及嘉奖、优秀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优秀军训教官等多项表彰。

引 言

黄河的支流在陕州大地的黄土间蜿蜒,给辛店村的田埂刻下深浅不一的纹路。这纹路里藏着的,是村庄从“后进”到“五星”的蜕变密码。作为郑州大学“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一员,我带着对“党建如何激活基层治理”的追问而来,最终在五星支部的创建中、智慧辛店的数据流中、矛盾纠纷的巧妙化解中、党建引领集体经济的突围中读懂了这份写在黄河岸边的治理答卷、读懂了“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在黄土上的扎根,是河南省“五基四化”部署在基层的开花结果。这些宏观要求在辛店村的“党员闪亮工程”“智慧治理平台”“网格治理体系”等方面找到了鲜活注脚。辛店村通过以“五基”固本、以“四化”提质增效,显著提升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效能,种出了基层治理的“金穗子”,生动诠释了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微观实践。以下是我的实践感悟与体会。

一、组织铸魂:从“散沙”到“堡垒”,党员成了“主心骨”

“五基”之要,首在组织。辛店村党总支的变迁史,正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生成的典型样本。2019年之前,该村党组织曾因“班子涣散、作用弱化”被列为后进支部,难以支撑乡村发展的重任。赵茂刚书记上任后,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推动党组织从“无星”到“五星”的华丽转身,其治理逻辑深刻印证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一论断。

分类管理让党员“各就其位”。村党总支将109名党员划分为在职、致富、普通、流动、年老、入党积极分子六大类,实行“目标式、引领式、日常式、跟踪式、关爱式、培养式”管理。在职党员聚焦政策落实,牵头维护“智慧辛店”平台数据,确保党务、村务、财务信息实时更新。致富党员带头抱团发展,整合90余台机械,对接城区工程项目,2024年带动300人就业。流动党员虽在外,却通过线上党支部参与议事,仅赵立超一人就牵线1500万元项目,让村里的工程机械“走出去”挣钱。这种“人岗匹配”的管理法,不是“差异化对待”,而是“精准化赋能,让每名党员都成了治理链条上的“齿轮”,不松扣、不掉链。

网格体系让组织“扎根到户”。辛店村构建“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员联户”四级体系,将党组织末梢延伸至群众家门口。16个网格中,党员担任网格员,实行“一日三巡”制度,随身携带“民情记录本”,2024年通过网格收集的纠纷线索占总量90%。这种“组织建在网格上”的模式,使党组织从“悬浮状态”沉入治理一线,解决了传统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困境,印证了“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协同发力”的政策要求。这种“组织建在网格上”的模式,让党的领导从村部延伸到巷尾,避免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梗阻,把“最后一公里”变成了“服务零距离”。

积分承诺让党性“看得见摸得着”。辛店村推行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积分”的“三亮机制”,将参与环境整治、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量化为积分,党员参与社区事务频次提升30%。2024年,党员参与村务的频次较实施前提升30%,棚改拆迁中,20名党员带头拆除自家违建,带动全村5.3万平方米建筑物顺利拆除,为市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腾出170亩用地。防汛期间,20名党员组成突击队转移群众,展现出“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的先锋本色。积分墙上的数字在变,但党员胸前的党徽不变,这种“积分激励+实践淬炼”的模式,使党员从“被动服从”转为“主动作为”,生动诠释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

“后进支部”到“五星堡垒”,辛店村的组织建设通过党组织嵌入和功能调适,让每个党员都成为黄土里的“根须”,扎得深、伸得广。该村党组织正是通过分类管理、网格覆盖、积分激励等举措,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渗透与有机整合”,撑起了基层治理的“大树”。

二、治理创新:用“土办法”对接“新机制”

治理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让黄土里的问题,用黄土能接受的办法解决。同时,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既需要技术赋能的“智治”,也离不开人文关怀的“德治”。辛店村以“五基四化”为框架,将数字化工具与传统治理智慧相结合,构建了“刚性制度+柔性服务”的治理生态,其实践深度契合了“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的治理要求。辛店村运用“土办法”对接“新机制”,把河南省“推进治理智能化、社会化”要求,转化为“二维码连民心、老传统解新题”的治理实践。

智慧平台打通“最后一米”。辛店村创新推出“智慧辛店”二维码平台,集成“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18个模块30余项功能,村民扫码即可查询惠民政策、集体收支、矛盾调解等信息。这一平台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流程再造”—将过去“村民跑腿问事”变为“数据跑路办事”,民生诉求响应时间从2天缩短至1天,实现“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干部接单、居民评单”的闭环,成了政策落地的“转换器”。

“4+1+N”网格聚“合力”。辛店村首创“4+1+N”网格模式:以村党组织书记、乡镇包村干部、党员骨干、辖区民警为“四类核心力量”,以乡贤组织为“特色枢纽”,吸纳党员志愿者、“五老”调解员等“N类补充力量”,形成全域覆盖的治理网络。2024年,该体系成功将矛盾纠纷量降到38起,较2022年的196起下降80%,调解成功率保持98%以上。这种“多元协同”机制印证了“复合治理”的有效性,通过不同主体的功能互补,破解“政府单打独斗”的治理困境。

“四议两公开”定“民心”。辛店村建立“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重大事项严格走“党员提议、两委商议、村民代表评议、全体村民决议”流程,结果及时公示。2024年,养老院电梯安装等56项事务均通过此机制决策,从源头上避免了“拍脑袋”决策。村监会全程监督,每笔支出都有“双签字”,集体资金使用透明度达100%,三年来未发生一起信访举报。

组织建设搭好了“骨架”,治理创新便是填充的“血肉”。辛店村的治理智慧,在于既用好“二维码”的便捷,也守好“老规矩”的温度,实现了“四增一减”的目标。即村干部规矩意识增强、集体收入增加、民生实事增多、群众幸福感增高,矛盾纠纷减少。让现代治理与乡土逻辑在黄土上和谐共生。

三、产业壮骨:在“巴掌地”里种出“金疙瘩”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辛店村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论断。面对“人均耕地0.29亩”的资源约束,村党总支以“党建+产业”为引擎,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利益联结,推动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4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03万元,探索出城中村产业振兴的独特路径。

资源整合机制破解了“碎片化”难题。辛店村成立金满田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60亩发展林业育苗,建立“农户+合作社+市场”的“双绑”机制,2023年带动集体增收10万元。同时,整合90余台大型机械成立租赁协会,带动300人就业;整合劳动力向主城区输出服务,76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2.6万元。这种“组织化整合”模式,将分散的个体资源转化为集体力量,体现了“党组织统筹资源”的治理优势。

业态创新路径实现了“差异化”发展。依托“紧邻主城区”的区位优势,辛店村提出“为城市服务,靠城市发展”理念。配合市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征地170亩,既服务城市发展,又为集体增收30万元。规划310亩“水果公园”项目,打造“四季开花、月月有果”的文旅综合体,预计带动100人就业,年增集体收入30万元。成立房屋租赁公司,统一运营群众门面房,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种“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打破了“农村只能搞农业”的思维定式,为城中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利益联结模式保障了“共富性”目标。辛店村通过“集体持股+村民分红”机制,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2024年,除孝善基金外,该村为9名考入大学的学子发放奖学金1.5万元,投资40万元硬化生产道路85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这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印证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黄土虽薄,却能长出适应它的作物。辛店村的产业密码,不过是把党建优势变成资源整合力,让“巴掌地”里的零散资源,通过组织化手段聚成“拳头”,在城区经济的辐射下长出“金疙瘩”。

四、民生暖心: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辛店村的治理变革,最终落脚点是群众获得感的提升。近三年来,该村投入430万元实施12项民生工程,从“生产道路硬化”到“养老院电梯安装”,从“标准化档案室”到“村史馆建设”,每一项举措都回应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辛店村的民生实践,没有华丽的口号,只有“五基四化”中“加强基层治理平台建设”的实在举措,把群众的“盼”变成党员的“干”。

适老化服务“暖到心”。辛店村投资90万元建设养老院,配套医疗护理站、智能呼叫系统,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住、养、医”一体化服务;2024年投入28万元安装养老院外挂电梯,解决行动不便老人出行难题;孝善基金按年龄梯度发放补贴,85岁以上老人每月最高可领5100元,全年发放15万元,惠及323位老人。这种“养老服务人性化”的实践,让“老有所养”从政策变成了日常。

公共服务“送到家”。辛店村村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三有五中心”功能,村干部集中办公,社保、民政等业务“就近办、马上办、一次办”,2024年办理业务800余件。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与孝贤文化广场全年举办活动35场,健康讲座、技能培训、文化展演样样俱全,参与群众3000人次,让“15分钟服务圈”覆盖全村。这些举措看似“小事”,却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印证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治理理念。基层治理的效能,往往就体现在“一盏路灯的亮度、一条道路的平整度、一次服务的便捷度”上。

文化建设“铸魂脉”。辛店村投资30万元筹建村史馆,整理《辛店村志》,用老照片、旧物件讲述村庄变迁,将“村庄记忆”转化为“精神财富”。通过“乡村光荣榜”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用身边榜样引领文明乡风。邀请陕州区文联书法家书写春联、非遗传承人教剪纸,让传统文化在黄土地上焕新。这种“文化铸魂”的实践,为辛店村高效能治理提供了精神支撑。

民生工作,就像给庄稼浇水,不在多而在准。村党组织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群众需求转化为治理举措,再通过群众评价检验治理成效,形成“需求—回应—反馈”的闭环,使得每一项投入,都滴在群众最需要的“根”上,让治理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

尾 声

黄土无言,治理有声

辛店村的一周实践,让我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立体认知。从“五星支部”创建到“智慧治理”创新,从“产业突围”到“民生提质”,这个城中村的治理变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把“人民至上”理念拆解成“一件件实事”的坚持。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技术叠加”或“制度移植”,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将顶层设计的“魂”与基层实践的“体”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党建强、治理优、群众富”的良性路径。

组织建设是“根”,必须抓牢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辛店村从“后进支部”到“五星堡垒”的蜕变证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分类管理、网格覆盖、积分激励”等举措淬炼而成。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始终将“政治引领、组织动员、服务群众”作为核心功能,使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创新是“根”,必须坚持“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统一。“智慧辛店”平台的成功,在于其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服务载体”。这警示我们,“智慧平台”不是炫技,而是让村民“一看就懂、一用就会”;“乡贤调解”不是复古,而是用“老理儿”解“新矛盾”。治理创新,得贴着泥土走,不能悬在半空飘。

产业支撑是“基”,必须实现“发展与共享”的辩证统一。辛店村的产业实践表明,集体经济不是“少数人获利”的工具,而是“共同富裕”的载体。这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既要避免“空壳化”的集体经济,也要防范“资本主导”的发展风险,通过“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利益共享”机制,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村民。

民生导向是“的”,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孝善基金到适老化改造,辛店村的民生工程始终聚焦“群众有感”。这启示我们,基层治理必须跳出“唯指标论”的误区,多算“民生账”“民心账”,用“绣花功夫”做好“民生小事”,才能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认同”的同频共振。

党的二十大精神如何落地?河南省“五基四化”部署如何生根?辛店村的答案藏在数据里:集体经济五年增长129%,矛盾纠纷三年下降80%,村民满意度从70%升至92%;藏在机制里:党员分类管理让组织“有力量”,智慧平台让治理“有效率”,抱团发展让产业“有奔头”;更藏在黄土的纹路里——那是政策与实践咬合的痕迹,是党建与乡土共生的印记。

作为马院学子,我们常追问“中国之治”的密码。在辛店村的社会实践中,我找到了答案。辛店村的蜕变是顶层设计在乡土大地长出的“庄稼”,它不在厚厚的典籍里,而在把“大政策”变成“小举措”的智慧中,在党员干部踏遍田埂的脚印里,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中、在群众的笑脸上、在发展的账本里。

黄土无言,但生长其上的治理实践,早已发出最响亮的声音。青年学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田间经验”带回书斋,再把“纸上智慧”送回田间,让更多乡村写出属于自己的治理答卷。黄河依旧东流,辛店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也带着这份实践的馈赠,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路上,继续前行。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