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博士生工作站
(第19期)
王冰琪
沃野辛店践初心
知行互砺启新程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共建了“党建+”博士生工作站,这是拓展理论与实践互促的创新之举,核心在于将理论研究之“深”与实践探索之“实”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实践中淬炼研究能力,以科研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当青春遇见中原红色热土,会碰撞出怎样的时代回响?2025年3月以来,学院选派20余名优秀硕博研究生赴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开展短期基层锻炼,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响应省委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在实践中探寻“五基四化”的创新举措。本专题将推出“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工作纪实系列报道,现推出第19期,王冰琪: 沃野辛店践初心 知行互砺启新程
“党建+”博士生工作站 队员简介
王冰琪,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现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班长。曾获优秀共产党员、三好学生等多项表彰。

前言
黄河奔涌,崤函苍茫。盛夏时节,我怀揣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炽热初心,作为郑州大学“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第十期成员,踏上了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辛店村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基层是青年成长的沃土,实践是理想落地的舞台。七日时光,短暂却厚重,在深度融入辛店村的治理实践中,我亲身体验了这片土地上以“党建+”为核心驱动的乡村振兴模式——融合“党建+治理”、“党建+产业”、“党建+人才”、“党建+服务”四大战略板块,开创性地构建了从经济繁荣到民生福祉的完整生态链。这片土地的质朴智慧与坚韧探索,为我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基层治理实践课,折射出组织淬炼、科技驱动和民生温度的深度融合。
一、组织淬炼:铸就黄河岸畔的钢铁堡垒
(一)头雁工程:破局涣散的治本之策
党建为基,基稳乃致业兴。乡村振兴的成色,既看支部堡垒的凝聚力,更看“头雁”领航的战斗力。辛店实践印证:当“政治过硬、品德服众、带富有方、善治有为”的书记扛起大旗,涣散的班子便能重铸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钢铁先锋。辛店村以“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为标准重建班子,推行“十个严格”考核制度,将109名党员划分为六支专业服务队伍:在职党员定岗定责,承诺年度办实事326项;老党员组建“五老调解队”,用半生乡情融化邻里坚冰,最终构建出“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闭环机制。2024年党员承诺实事已全部兑现,矛盾化解率达100%,为村民安居乐业奠定了基石。
(二)红细胞激活:109颗星火的燎原之势
“党员闪亮工程”点燃了红色基因的活力,将109名党员科学划分为六类——在职党员强化岗位贡献、致富党员引领乡村振兴、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流动党员跟踪管理、老党员关爱激励、入党积极分子系统培养。例如,致富党员积极引荐机械工程项目,带动村工程机械租赁业增长;流动党员建立“云端党小组”传递政策,确保“离村不离党”;老党员们在乡贤讲堂弘扬孝道。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积分制度,激发了内在潜能。2024年辛店村乡贤座谈会共征集到22条宝贵意见与建议,涵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政策把握与干部素质提升等多方面,为辛店村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三)网格经纬:五级联动的治理根系
辛店村根据村情民情设立16个管理网格,三级网格化体系如同大树的脉络:党总支为干,下设5个党支部为枝,60名网格员为叶,构建“党总支→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员联户→群众代表”五级体系,60名网格员履行“一日三巡”。2024年共排查化解16起矛盾纠纷和35起邻里问题,如吴家兄弟六年房产纠纷的解决,结合了族谱追溯亲情与《民法典》划界,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协同。辛店村的一件件纠纷化解案例深刻诠释了“枫桥经验”的真谛:基层治理的钢骨,需法治的理性与德治的温情共同浇筑。


二、科技驱动:数字浪潮激荡治理新声
(一)码上革命:穿透信息壁垒的光束
“智慧辛店”平台让闭塞的村庄跃入数字时代,该平台集成18个功能模块与30余项服务,村民扫码即可实时获取党务、村务、财务及惠农政策,涵盖村情概况、乡村振兴进展、三资管理等内容。例如,在推行三资整改时,线上公示终止不规范合同75份,追回拖欠资金78万元;商户在线竞标集体门面房,外出青年云端参与棚改表决,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与透明度。这一创新获省委组织部高度评价,成为数字乡村的标杆。辛店村的《工作日志》记录了从1996年到2025年的近30年的工作历程,对比着实时更新的村况数据,饱含基层治理智慧。当理论走出书斋,在黄土地里扎根生长,我真切感受到脑中都是问题,基层全是办法的实践真谛。
(二)网格神经:多元共治的末梢觉醒
民心所安,系于治理同心。“4+1+N”网格架构是智慧落地的筋骨,民警作为“法治专员”调解冲突;乡贤理事会用德望润滑矛盾;巾帼服务队开展反诈宣传。2024年矛盾纠纷锐减至38件,得益于60余名志愿者的协同,如“五老调解队”用半生乡情化解坚冰,构建了多元共治的坚固防线。


三、惠民实效:文明沃野盛开幸福之花
(一) 孝贤生辉:暮年安享的幸福图景
国家兴盛,基在百姓福祉。辛店村设立村内老人专用孝善基金,按年龄梯度每年发放220元至5100元补助,确保老年人共享发展红利。投资90万元建成的现代化养老院,集居住、休闲、医疗于一体,电梯直通阳光房,医疗室飘着艾草香,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同时,投资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与孝贤文化广场,举办35场文化活动如健康讲座、亲子活动;投资建设的600平方米移风易俗大厅,为红白喜事提供经济场所,年均为村民节省10万元,弘扬勤俭风尚。2023年重阳节千人联谊会上,秦腔与街舞同台,传统与现代碰撞,成为移风易俗的生动注脚。
(二)教育星火:人才反哺的振兴闭环
教育投入构建了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辛店村设立助学金制度,对考入本科院校学子发放1000-2000元补助,激励深造与回馈家乡。2023年惠及15名学子,发放1.9万元;2014-2024年累计发放10.9万元,记录81名大学生的足迹。同时,挖掘“田秀才”与“土专家”,通过入户走访建立实用人才数据库,实现分类化、动态化管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在激励学子远行的同时,辛店村精心打造农村书屋,为留守乡土和归乡人才提供知识沃土。它既是老农查阅种植技术的“加油站”,也是青年学习电商技能的“充电桩”,更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启蒙地”。


三、青春答卷:田野课堂中的淬炼与成长
辛店村,这方黄河臂弯里的热土,以其最真实的模样,向我展示了中国乡村的坚韧与活力、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党员干部的担当与情怀。赵茂刚书记,这位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实干家”,用他的行动为我树立了“心中有民、肩上有责、脚下有泥”的鲜活榜样。辛店实践,让我真切领悟到,“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在赵书记为独居老人代买药品的脚步里,在网格员记录民情的笔尖上,在村民对产业增收的期盼眼神中。“实事求是”是破解一切难题的法宝,辛店的发展路径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赵书记和村民们立足村情、摸准脉搏、一步步探索出来的。“知行合一”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唯有将“知”的种子播撒在“行”的沃土中,才能结出价值的果实、练就过硬本领。
在这里,我努力褪去书斋的“悬浮感”,俯身倾听大地的声音,观察辛店村在党建引领下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凝聚民心民力,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在广袤乡村焕发蓬勃生机。这份感悟,源于辛店沃土的滋养,源于赵茂刚书记的言传身教,更源于对“知行合一”的深切体悟。当多功能厅的彩灯照亮丰收欢宴,当扫码提示音取代争执吵闹,当博士工作站的研究报告化作田间方案——辛店村的振兴密码,正在千千万万村庄复刻生长。


结语
辛店村的七日,是“行”的深刻烙印,是“知”的鲜活注脚。这段浸润着汗水与思考的实践之旅,不是终点,而是我认识中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的新起点。我将带着这份来自田野的“泥土气”与“烟火情”,怀揣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更深信仰,奔赴更远大的山海,在知行互砺的征程中,奋力书写一份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光荣使命、无愧于人民重托的青春答卷!
沃野辛店,躬行践悟,初心如磐,行则将至!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