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脉寻踪赴宛洛,文心传续映星河——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玉脉寻踪实践队宛洛行纪实

导语
2025年7月20日,细雨如丝,浸润着“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郑州大学“玉脉寻踪”实践团冒雨深入此地,聚焦中华玉文化传承与创新。虽因玉文化博物馆闭馆未能入内,团队仍灵活调整方案,在以国际玉城、石佛寺老街、石佛寺玉雕艺术展、中国玉文化博物馆四大核心地点为坐标,展开了一场聚焦中华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实践,用青春视角解读千年玉魂,探寻其在新时代的璀璨新生。
团队成员
周英丽、张感恩、张嘉怡、冯昭冉、姬雅琳、李博、朱佳佳
国际玉城:雨中初识玉乡新地标
实践首站,团队成员冒雨抵达气势恢宏的国际玉城。这座融合了汉风楚韵与现代商业气息的大型玉器交易中心,在雨帘中更显庄重典雅。队员们穿梭于鳞次栉比的苏式建筑群商铺间,被琳琅满目的玉器所震撼——从价值连城的翡翠摆件到精巧别致的和田玉饰,品类之丰、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团队成员重点走访了数家代表商户,初步了解了原料采购、设计加工、分级定价、线上线下销售的现代玉产业链运作模式。入口处“玉见未来”的题字,恰似对这座玉城定位的精准注解——传统玉文化在此拥抱广阔市场与国际视野。


石佛寺老街:巷陌深处听“玉”声
夏雨淅沥,为石佛寺蒙上一层朦胧诗意,却未能阻挡实践团探索的热情。团队成员穿梭于玉雕工坊林立的街巷,耳畔萦绕着此起彼伏的琢玉之声。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师傅的工坊,队员们屏息凝视:一块其貌不扬的璞玉,在匠人指尖的刻刀下,历经粗胚打磨、精雕细琢、反复抛光,终成温润生辉的灵兽貔貅。“玉不琢,不成器”,古老的工艺在现代化设备辅助下更显高效,不变的是那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心坚守,令队员们深刻体悟“器以载道”的文化真谛。


玉雕艺术展:方寸之间览千年玉魂
面对玉文化博物馆的临时闭馆,团队成员灵活应变,将“石佛寺玉雕艺术展”作为重要课堂。展柜中,一件件跨越古今的玉雕精品诉说着历史。队员们驻足于一件造型古朴典雅的仿古玉佩前,细细研读其纹饰与铭文。借助展品说明和前期文献积累,大家梳理了玉器从远古祭祀重器、商周礼乐象征、到历代君子佩饰及现代艺术陈设的演变脉络。尤其对“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理念——以玉的坚韧、温润、缜密、内外一致象征仁、义、智、勇、洁五德——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些承载着中华礼仪制度、伦理道德与审美追求的玉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物证。

玉博馆外:闭馆不闭求知心
细雨未曾停歇,实践团的脚步来到了此行的精神高地——中国玉文化博物馆。虽因闭馆无缘深入其殿堂,但馆外的驻足凝望,却在雨幕中酝酿出别样的诗篇。紧闭的朱漆大门并未阻隔求知的心。队员们隔着雨帘,细细品读入口处关于馆藏珍品与玉文化渊源的宣传展板。雨水在玻璃展柜上蜿蜒流淌,模糊了文字,却仿佛将千年玉史的脉络浸润得更加清晰。他们想象着门后的世界:那些承载着神权王威的礼器、象征君子德行的佩饰、记录先民智慧的玉琮玉璧……此刻虽不得见,其蕴含的“宁为玉碎”的刚烈、“瑕不掩瑜”的包容、“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却如细雨般无声地沁入心田。

结语:玉脉新声,青春作答
这场夏雨,洗去了尘埃,更显玉之温润本色。郑州大学“玉脉寻踪”实践团以脚步丈量玉乡,以慧眼洞察玉魂,以创新点燃薪火。他们用镜头和笔触证明:中华玉文化绝非尘封的标本,其承载的“宁为玉碎”的气节、“温润而泽”的仁德,正通过青年一代的创造性转化,融入现代生活美学与精神追求。当古老的玉德智慧遇见青春的澎湃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内容来源于:玉脉寻踪赴宛洛)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