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业兴处
自有烟火长
清渠如许实践队
2025年7月29日,郑州大学清渠如许实践队一行深入林州市开元街道大于家庄开展社会实践,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这个村庄用交通的便捷、民俗的温度与发展的活力,为大家展现了一幅立体的乡村振兴画卷。
团队成员
陈一青、赵子宁、张馨尹
交通蝶变:从“泥水路”到“通途网”

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平坦整洁的道路,蜿蜒穿梭于屋舍田园之间;文化墙色彩丰富,栩栩如生,无声地诉说着村庄的故事与底蕴;路边,石榴树排列整齐,绿化错落有致,共同勾勒出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丽乡村画卷。
村民望着眼前的水泥路,自豪地告诉实践队员,交通的改善大大方便了他们的生活。他说,从前去集市购置物品,得颠颠簸簸半个小时才到,路不好走时还得推车,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

据了解,近年来,大于家庄投资安装雨、污、自来水管网6100余米,并为村内34户新装了天然气,全面实现了水、气、暖入户。此外,还对入村373米破损道路进行了沥青铺设,铺设路面224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节日聚首:大锅饭里的邻里情

村民奶奶回忆起去年的场景,眼里满是笑意。她告诉队员,端午那天,村委会门口支起三口大锅,妇女们围坐着做饭包粽子,男人负责烧火、搬桌子,孩子们在旁边捡粽叶玩。她还指着墙上的照片说,全村900多口人,从早上8点忙到中午,谁家人口多就多分些;去年李叔家有困难,还特意多给他们家端了一大盆饺子,李叔的媳妇非要送一篮自家种的菠菜,怎么推都推不掉。
这种集体活动并非偶然,实践队员了解到,村里专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负责节日统筹,“经费由村集体出一部分,村民自愿捐一部分,不求排场大,但求人人能参与。去年重阳节,理事会还组织年轻人给村中空巢老人送饺子”。谈到年年如约而至的集体活动,老人们眼角都不自觉地洋溢着喜悦。
商气渐浓:小摊位与大流量的碰撞
沿主街而行,商铺鳞次栉比,烟火气扑面而来。人民公园的入口距村口仅百米,每到周末,游客便沿着新修的步道涌入村庄。

“您尝尝我们自制的凉皮,”摊主阿姨系着灰色围裙,正坐在小马扎上揉面,面团在她掌心翻转,“这手艺是跟我妈学的,从泥土地到现在的沥青路,啥变化都经见过。”凉皮摊的小桌案擦得锃亮,调料瓶摆成整齐的一排,自家腌的醋蒜水、现炸的花生碎,每样都透着讲究。

从自制凉皮到西瓜摊位,从冷藏凉菜到葱花饼,淳朴的村民用自己的手艺,变幻出各具特色的美食,利用公园巨大的人流量,搭配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宣传,形成大于家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振兴密码。
烟火人间:从文化广场到特色小店

文化广场上,两位少年兴致勃勃地打着羽毛球,小孩在健身器具上玩得不亦乐乎;古风古色的凉亭下,几位老人悠闲地唠着家常;广场旁边的宣传栏里,是村容村貌焕新的证明。“以前这儿是片洼地,下雨就积水,改造后铺了水泥地,安了健身器材,晚上亮着灯,大家都自觉地聚在一起,可不热闹!”带着孙子散步的吴大爷说。




往村子深处走,一家特色烧烤店格外显眼,茅草铺就的檐角下,彩灯笼如云朵悬垂;踏入庭院,陶缸流水漫起轻烟,竹椅木桌错落成趣,“围炉煮茶”的雅韵都融入烟火——烧烤的热意与庭院的诗意交织,每寸景致都在邀人放缓脚步,把乡野闲趣囫囵吞下。“由于在村子深处,烧烤店可以依靠的区位优势不甚明显,我们主要凭借抖音进行宣传。”店员热心地向实践队员讲述,“在喧嚣的城市里开设特色烧烤店,人们可以在烟火与自然间消除一天的疲惫,因此吸引了好多上班族。”
实践感悟
大于家庄的变化并非孤立存在:交通升级打通发展脉络,传统习俗守住乡村根脉,而人民公园的辐射效应与商户的勤劳智慧,以产业振兴为核心,让这片土地持续释放着吸引力。从整洁的巷道到和谐的邻里关系,从村民脸上的从容到商户的忙碌,都在诉说着一个村庄在时代浪潮中的稳健前行。

(内容来源于:清渠如许实践队)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