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丰碑永耀千秋

小组成员朗诵视频
一、引文
刘骐硕:
当嵩山的风掠过碑刻上斑驳的姓名,
当黄河的浪拍打着岁月里未冷的忠魂——
这方被热血浸透的土地啊,
每一粒尘埃都在诉说:什么是永不褪色的赤诚。
许辰婕:
英烈馆的灯光里,历史正掀开页页厚重,
那些年轻的面孔,比今日的朝阳更灼人——
他们曾在烽烟中挺直脊梁,
让中原的天空,始终飘着一面不屈的旗。
刘幸龙:
记得吗?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里,
用棉絮和树皮撑起最后的抗争,
他腹中的野草啊,比任何利刃都坚硬,
因为背后是中原父老望穿的眼睛!
李婉清:
记得吗?彭雪枫师长跃马豫东,
刀光劈开暗夜,马蹄踏碎腥风,
三十七岁的生命化作燎原星火,
让涡河畔的麦穗,从此带着枪杆的体温生长。
刘幸龙:
这里有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的绝笔,
这里有吴焕先血染征衣的征程——
每一道伤疤都是中原的勋章,
每一滴热血都在浇灌民族的新生!
赵雨霏:
看那兰考的泡桐林,还在传唱焦裕禄的故事,
他用脊梁扛起风沙,用脚步丈量贫瘠,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誓言,
让盐碱地长出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李婉清:
还有红旗渠的峭壁上,锤钎凿出的奇迹,
十万双手劈开太行,让清泉流进干涸的梦,
那不是水啊,是中原儿女骨子里的倔强,
是红色基因在悬崖上刻下的永恒诗行!
刘幸龙:
从抗战的硝烟到建设的热潮,
从改革的春雷到复兴的征程,
英烈的精神从未走远——
它在少先队员的红领巾里燃烧,
在青年志愿者的脚步中延伸!
赵雨霏:
今天,我们站在英烈的目光里,
让中原的风托起我们的誓言:
那浸透血火的红色基因,
早已熔进我们的骨骼、我们的血脉、我们的灵魂!
刘骐硕:
当我们抚摸碑上的名字,那不是冰冷的石刻,
是千万个“我们”在历史深处的回声——
许辰婕:
要让嵩山知道,今日的青年仍有敢战的勇气,
要让黄河见证,新时代的答卷正续写忠诚!
五人合诵:
这中原大地的英魂啊,请听我们呼喊——
接过你们手中的火炬,
我们将以山河为纸、热血为墨,
在民族复兴的长卷上,
再写一曲属于新时代的《英雄颂》!
英烈不死,精神永生;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二、实践成员

许辰婕李婉清赵雨霏刘骐硕刘幸龙
三、地理位置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嵩山路街道
工人路与丹青路交叉口向东100米
四、实践背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铸魂豫行”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在郑州烈士陵园中原英烈纪念馆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庄严仪式叩问初心,以榜样力量激励奋进。

实践团队与同来此地实践团队合影留念
1.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强调“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教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原烈士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文化重要载体,其承载的革命历史、烈士事迹是鲜活的教育素材。研究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高素质代表,参与红色场馆实践,是响应“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时代号召的具体行动。
当代研究生成长于和平年代,对近代中国革命历史(尤其是区域化的斗争史,如中原地区的战争、烈士事迹)的了解多源于书本,缺乏直观体验。通过实践,能弥补“纸上历史”与“实地感知”的差距,深化对“牺牲意义”“信仰力量”“民族精神”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增强历史认同感和使命感。
2.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对于人文社科类(如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生而言,中原烈士纪念馆的史料(烈士手稿、战役档案、口述历史等)是重要的研究素材。实践中可通过整理史料、访谈馆内工作人员、观察参观者行为等,为学术论文、课题研究积累一手资料,提升研究的现实意义。
研究生不仅需具备专业能力,更需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在纪念馆的实践(如担任讲解员、参与史料整理、协助举办红色教育活动等)中,能锻炼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同时通过直面烈士事迹,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强化社会担当,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3.
中原烈士纪念馆作为公益文化场馆,长期需要志愿者参与日常运营(如引导观众、讲解服务)、教育活动策划(如针对青少年的红色课程开发)、史料数字化整理(如烈士信息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研究生群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能够胜任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实践任务,形成“场馆需求”与“学生能力”的匹配。
中原地区是中国革命的“主战场”之一,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无数标志性事件(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等)在此发生,烈士事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研究生实践可聚焦“区域革命史与国家命运”“地方烈士精神的当代转化”等主题,挖掘独特的研究视角,形成差异化的实践成果。
4.
暑假为研究生提供了集中、持续的实践周期,便于深入参与纪念馆的系统性工作(如完整参与一个教育活动的策划到执行),而非碎片化的志愿服务,能更有效地实现“认知—实践—反思”的闭环。
暑期实践是研究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纪念馆与不同群体(观众、馆员、其他志愿者)的互动,能了解红色教育的社会需求、公众对革命历史的认知现状,进而思考如何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结合,为未来职业发展或学术方向选择提供参考。
五、中原英烈纪念馆
1.风起云涌——工人运动与大革命展厅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河南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兴起。1921年11月陇海铁路举行大罢工,它的胜利震撼了军阀统治,影响深入全国工人群众。1923年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是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显示了工人阶级主力军的力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郑州作为京汉铁路的重要枢纽,成为这次工人运动的中心。罢工虽然遭到失败,但却以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1924年至1927年,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河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大革命运动。

2.星火燎原——土地革命战争厅
大革命遭到失败。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审查和纠正了党在大革命后期的严重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1927年7月至1937年7月,在10年土地革命战争中,党领导河南工农群众进行了50余次武装暴动,创建了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推动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砥柱中原——抗日战争厅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先后派遣刘少奇、朱理治等大批领导干部,到河南加强党的领导。中共河南省委及各边区党的组织,带领全省人民在十四年抗战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输送了10多万子弟兵,创建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使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中原地区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4.逐鹿中原-解放战争厅
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大决战。中原突围是这场战争的第一个重要战役。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河南是突破口和前进阵地。创造了新的中原解放区;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与敌逐鹿中原,河南是重要战场。名震中外的淮海战役,其第三阶段就在豫东永城一带进行;渡江战役,这里是重要的路径。在中国人民的伟大解放战争中,河南的地位举足轻重。

5.慷慨赴义-吉鸿昌烈士纪念厅
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幼名恒立,字世五,1895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13年入伍,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普通士兵逐步递升为冯玉祥部的一名高级将领。吉鸿昌一生自始至终怀抱着救国救民的火热情怀,不断地探索真理,追求光明。最终从一名旧军人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抵御外敌侵略的战斗中,他英勇顽强,舍身报国;在敌人的法庭上,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的崇高理想;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思想;一身正气、公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光照千秋-吴焕先、叶成焕烈士纪念厅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吴焕先,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箭厂河乡(今河南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他从一个剥削阶级家庭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表现出对共产主义的无比忠贞。作为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红25军北上抗日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表现出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强的斗争意志,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领导才能,他与战士同甘共苦,深受全体指战员爱戴和崇敬。他无私无畏、英勇机智、指挥若定,在多次恶战中率领部队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由于在革命斗争中的赤胆忠心、英勇善战,他被誉为红25军的“军魂”。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军事将领叶成焕,1914年生,河南新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鄂豫皖红军,先后任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长、师政委等职,在创建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中,他率部屡挑重担,战功卓著。1937年,叶成焕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第772团团长。10月,叶成焕率第772团在山西平定县重叠设伏,仅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400余人的重大胜利。11月2日,他率部参加黄崖底战斗,和兄弟部队共同歼灭日军300余人。1938年二三月间,率部参加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3次著名战斗。同年4月16日,叶成焕率部在长乐村参与对东撤日军的截击战中不幸中弹,于18日凌晨壮烈牺牲,年仅24岁。

7.浩气长存-杨靖宇、彭雪枫烈士纪念厅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1905年2月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的农民家庭。他把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缔造者、指挥者之一。面对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他带领部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长期在冰天雪地、崇山峻岭中忍饥挨冻,与侵略者喋血奋战,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唤醒着千千万万民众为争取民族解放的觉悟,成为一面永远闪烁着民族气节的光辉旗帜。
著名的军事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彭雪枫,1907年9月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的农民家庭。他18岁投身革命,23岁进入中国工农红军,驰骋疆场,征战南北,廿载如一日,对党忠贞,为民族,为人民献身。他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军政并茂,留下了不朽的功绩,英名永垂,是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8.公仆楷模-焦裕禄纪念厅
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哺育下,在人民的怀抱里,他迅速成长。1962年冬天,他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实事求是、不惧风险,迎难而上,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64年5月14日,因积劳成疾、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

9.社会主义时期烈士纪念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的安宁,勇敢战斗、勇于牺牲;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了履行公民的社会义务,面对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全国涌现了大批这样的典范,河南也涌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模范。他们每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英勇的故事,一段壮丽的篇章。他们的辉煌业迹、光辉风范,已经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六、结语
在中原烈士纪念馆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更是一场个人成长与时代使命的双向奔赴。在这里,团队成员不仅以专业视角挖掘红色史料的深层价值,用实践行动传承烈士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校准人生坐标,在服务社会中锤炼担当品格。这场实践既是对“知”与“行”的生动诠释,也为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注入了青春力量,而其沉淀的认知与感悟,终将化为团队成员勇毅前行的精神养分,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内容来源于:铸魂豫行)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