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
英烈足迹探寻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先辈们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郑州碧沙岗作为中原大地极具代表性的红色地标,其蕴含的革命基因亟待深入挖掘与传承。
实践背景

碧沙岗始建于1928年,原为冯玉祥将军主持修建的“北伐军阵亡将士陵园”,是全国现存规模较大的北伐战争纪念场所。园内的纪念碑、烈士祠等建筑,铭刻着北伐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见证了中原地区革命斗争的壮阔历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凝聚着“碧血丹心、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当下,红色文化传承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部分青少年对革命历史认知碎片化,对碧沙岗背后的历史细节、先烈故事了解不深,红色记忆出现淡化趋势;另一方面,传统传播方式难以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存在不足。在此背景下,团队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以“解码红色基因”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史料梳理、访谈记录等方式,系统挖掘碧沙岗的历史内涵与精神内核。这不仅能填补红色文化研究的局部空白,更能为青少年搭建感悟革命精神的实践平台,助力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实践人员

团队实践人员:孙莉莉、冯亚星、李旭、徐萱萱
实践内容
1.参观英烈谱
初入园内,道路两边林立着很多英烈谱,杜凤瑞、王忠殿、宋哲元、张自忠、佟麟阁等等,他们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以及抗日战争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刻在城市血脉里的坐标。如今的碧沙岗,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上“永垂不朽”四个金光大字熠熠生辉,浮雕里的将士群像仍似当年冲锋的模样。晨练的老人会给孩子讲亭下石碑的故事,学生们在纪念碑前敬献花篮——这里早已不是单纯的陵园,而是郑州人心中的精神地标。那些没有名字的墓碑,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将领,他们的共同点是: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碧血丹心”。


2.参观“三民亭”
园内有民权、民族、民生,“三民亭”,冯玉祥将军为秉承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临终嘱托,冯玉祥在“民族、民权、民生”新三民主义纲领引领下,在陵园中轴线上修建了三民亭。走到“三民亭”前,亭柱上“血溅中原魂未散,泪沾碧沙草含情”的挽联让人心头一震。建园初期,附近百姓常来这里悼念,有位老大娘每天带着热粥,放在纪念碑前,说“孩子们打仗饿坏了”。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忽然懂得:红色基因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它早已融入百姓的记忆,化作代代相传的温情与敬意。


3.与工作人员交流

此次实践中,小组人员积极与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从交流中我们不仅深刻感受到这座历史名园所承载的厚重革命精神,同时也发现,很多年轻游客对这段历史了解不深,为此,小组成员咨询了相关工作人员,找寻他们近年来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比如通过建设“智慧讲解”系统、开发AR虚拟展陈等数字化手段,在烈士祠设置AR互动展陈,游客扫码就能看到北伐时期的郑州老照片,可以有效提升红色教育的互动性和感染力。此外,公园每年七一还会组织“红色故事会”,邀请老党员来榕树下讲故事,同时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他们正在筹备青年志愿讲解团,致力于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红色故事。
结语
这次去碧沙岗公园实践,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红色洗礼。纪念碑上的鎏金文字、纪念馆里的珍贵文物,无不诉说着先烈们的热血和信仰。他们用生命换来和平,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作为研究生,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还要把这份红色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里,以专业知识为刃、以责任担当为盾,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内容来源于:红色文化基因解码行动)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