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郑州探源承文脉
黄河寻根续华章
为探寻黄河文脉,传承千年文明,增强青年学子对母亲河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力,实践团队开展了以“河岳济章,清源筑梦”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进郑州市黄河文化博物馆、漫步黄河文化公园等形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触摸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践探究中为黄河文化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
刘桐瑗、刘静茹、刘 霞
李文月、刘梦姗、吕兰智
第一站:郑州黄河文化公园

河韵藏史,文脉凝园
探索的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了郑州黄河文化公园。
进入公园,首先看到的是炎黄二帝巨塑。这两座巨塑屹立于天地之间,庄重肃穆。炎帝与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带领先民们开创了早期的华夏文明,从农业生产到手工技艺,从社会组织到文化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站在巨塑前,实践队员意识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所在,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脉,这正是我们实践的重要意义。

沿着园内道路前行,实践队来到了哺育像。雕像中的母亲怀抱婴儿,形象地展现了黄河如同母亲一般,孕育和滋养着中华民族。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数千年来为沿岸人民提供了水源、灌溉了农田,孕育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黄河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挖掘其时代价值对当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随后,实践队参观了黄河地质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地质标本和历史文物,从远古时期的化石到不同历史阶段的陶瓷、器具等,展示了黄河流域地质变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在这里,实践队员了解到黄河文化遗产面临着自然侵蚀、城市化进程等带来的挑战。这使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此次实践中探究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紧迫性,只有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遗产,才能继续挖掘和传承其时代价值。

第二站:黄河博物馆

溯源文明长河,感悟治水精神
随后,实践队来到黄河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早期文明。馆内通过丰富的文物与多媒体展陈,生动再现了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从仰韶文化彩陶的斑斓纹饰,到商周青铜礼器的庄重厚重,从古代治水工具的质朴智慧,到近代黄河治理文献的详实记录,全方位展现了黄河作为“母亲河”孕育中华文明的壮阔历程。

馆内介绍了多位与黄河治理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让实践队员印象深刻。如大禹,他通过疏导之法成功治理洪水,被后世尊为治水英雄;又如汉代王景,他主持治理黄河,使河道稳定近千年,被誉为“河神”;近代以来,李仪祉等人致力于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为黄河的科学治理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智慧与奉献,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也彰显了黄河治理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此次参观让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激励他们传承先辈精神,珍视母亲河的馈赠。
总结与感悟
在黄河文化公园与黄河博物馆的实践之旅中,团队成员对于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联结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有更深刻的体悟。馆中的物件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黄河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生态观,为今天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精神指引;“自强不息” 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攻坚克难。这些曾滋养了黄河儿女的文化基因,如今正以新形式赋能乡村,启发人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探索新增收路径。

黄河文化公园的治河工程遗址,则展现了古今治黄智慧的传承。从古代的堤防到现代的水利枢纽,技术不断革新,中华民族与黄河和谐共生的追求却一脉相承。实践团队的成员深刻认识到:传承黄河文化,既要守护好文物古迹等物质载体,更要提炼其精神内核;发展黄河文化,需将传统智慧与现代需求相结合,让黄河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此次实践之旅让团队成员明白黄河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了解文物与历史,而是要从中提炼精神养分与产业密码,让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跨越时空,真正成为浇灌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内容来源于:河岳济章 清源筑梦)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