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土藏珍
河韵传薪
为溯源黄河文脉,感悟治水智慧,提升青年学子对母亲河文化的认知力与传承力,实践团队开展了以“河岳济章,清源筑梦”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探访济源市黄河三峡景区、考察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及展览馆等形式,实践团队在山水画卷与工程奇迹中领略黄河文化的磅礴底蕴,以实践行动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时代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团队成员
刘梦姗 刘桐瑗 刘静茹
刘 霞 李文月 吕兰智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及其展览馆
伟大工程里的奉献精神与生态效益
在郑州实践之旅圆满结束后,实践队来到了此次实践的第三站——济源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及其展览馆。

走进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展览馆,仿佛翻开了一部厚重的黄河治理史书。馆内丰富的图文资料、逼真的模型以及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全方位地为实践队员们呈现了小浪底工程的建设历程。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历经多年的艰苦施工,无数工程师、工人夜以继日地奋战,克服了地质复杂、技术难题等重重困难,让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了他们为黄河安澜、为国家发展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在这里,讲解人员告诉队员们小浪底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它集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发电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完美结合。泄洪洞、排沙洞等设施,精准地调节着黄河的水沙平衡,极大地提高了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保障了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此次小浪底之行,让实践队对黄河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黄河的历史记忆,也彰显着当代中国在水利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在新时代,小浪底工程正以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力量。它为农业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了粮食安全;为工业用水提供了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其生态效益也日益凸显,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践队员们在这次实践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队员们意识到要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黄河三峡

丹崖碧水间的文化传承与治理智慧
接着实践队抵达此行的最后一站——黄河三峡景区。此行旨在深入探寻这片土地上积淀的黄河文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黄河治理的实践路径与理念。三峡崖壁上依稀可见的古代栈道遗迹、岩画符号,以及当地导游口中流传的关于大禹治水、黄河漕运的传说,无不昭示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深厚文化底蕴。保护黄河,不仅仅是保护一条河流,更是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基因。
然而,文化传承离不开生态的支撑。在赞叹黄河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实践队员更将目光聚焦于眼前的治理实践。曾经,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水患频发。而此刻,黄河三峡段水流相对平稳,水质清澈,两岸植被葱郁。这背后,是几代人黄河治理智慧的结晶与不懈的努力。

通过与当地水利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实践队员了解到,黄河三峡的治理并非孤立的工程,而是黄河流域整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系统性、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共同构筑了黄河安澜的坚固防线。景区内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黄河治理中的具体体现,旨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此次黄河三峡之行,让实践队员对黄河文化与黄河治理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黄河文化赋予我们身份认同与精神力量,而科学的黄河治理则为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谱写着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篇章。
总结与感悟
继黄河博物馆和黄河文化公园的实践后,团队成员到达济源开启新一轮的实践。本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对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也真切感受到水利工程对乡村振兴的深层赋能。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展览馆及黄河三峡景区,展现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小浪底工程以“千年一遇防洪标准”守护黄河安澜,其数字孪生系统展现的科技赋能,让古老治水智慧焕发新生。展览馆内,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科技,历史脉络与技术创新交织,印证了黄河文化“生生不息、奔腾向前”的生命力。
黄河三峡景区则以“高峡平湖”的壮美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彰显了黄河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景区通过“水利+文旅”模式,将治水工程转化为文化地标,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周边产业振兴,成为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案例。
黄河奔流不息,既承载着文明的记忆,更激荡着发展的脉动。黄河文化的传承需以科技为翼、以生态为基、以创新为径。从防洪减淤的“国之重器”到文旅融合的“民生工程”,小浪底与黄河三峡正以多元实践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母亲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内容来源于:河岳济章 清源筑梦实践队)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