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青年之声 / 正文
学院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篇(22)丨点亮河南,探脉黄河 —— 青韵承文实践队践行千年文脉传播之责
  • 发布人:
  • 时间:2025-08-23
  • 点击:

实践纪实

探黄河文脉

传千年文明

团队名称:青韵承文

团队成员:吴亚萌 谭颖 江梦瑶

团队以“传承黄河文化,彰显青春担当”为宗旨,致力于通过实地实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探索其在当代的传承路径。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将目的地选在郑州市黄河博物馆,希望借助展馆丰富的馆藏与系统的展示,近距离触摸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感受其精神力量,并将所学所感转化为传播黄河文化的实际行动,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青年力量。

一、漫步黄河博物馆

(一)探寻文明的源头

展馆一层的“远古文明”展区,是实践队探寻黄河文化源头的第一站。这里陈列着大量从黄河流域出土的史前文物,从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刮削器,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皿,无不印证着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深厚底蕴。其中,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尤为引人注目。陶盆内壁绘制的人面图案,眼、鼻、口清晰可辨,两侧各有一条游鱼相伴,线条流畅而富有想象力。讲解员介绍,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艺,更折射出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是黄河流域早期农耕文明与艺术智慧的生动体现。站在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的文物前,实践队成员仿佛能看到先民们在黄河岸边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的场景,感受到中华文明最初的脉动。

(二)见证人与自然共生

沿着展馆的指引,实践队来到“治河史话”展区。这里系统展示了从大禹治水到现代黄河治理的漫长历程,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与黄河水患抗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奋斗史。展区内,一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图》仿制品吸引了实践队成员的目光,画中黄河沿岸的漕运盛况、市井繁华,成员直观感受到了黄河在古代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旁边陈列的各种治水工具,如古代的戽斗、现代的挖泥船模型等,则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治理黄河的智慧与努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门峡水利工程”展区,通过实物模型、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详细介绍了这一新中国成立后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与历史意义。看着模型中奔腾的黄河水被大坝驯服,灌溉着两岸的良田,实践队深刻体会到“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升华。

(三)领略多元文化魅力

“黄河文化”展区,实践队领略了黄河流域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瑰宝。这里既有展现黄河流域书法艺术精髓的历代碑刻拓片,从古朴的甲骨文到飘逸的行草,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也有展示民间艺术魅力的剪纸、泥塑、年画等作品,其中一幅描绘黄河岸边春节景象的年画,色彩鲜艳,人物生动,将黄河流域的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展区还专门设置了戏曲体验区,成员们通过互动设备聆听了秦腔、豫剧等黄河流域代表性剧种的经典唱段,高亢激昂的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雄浑气魄与旺盛生命力。此外,展区内关于黄河流域饮食文化的展示也让他们印象深刻,从劲道的面食到醇厚的鲁菜,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地域特色。

(四)看见新时代答卷

馆顶层的“生态保护”展区,聚焦于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这里通过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近年来黄河流域在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一组对比照片让实践队感触颇深:左边是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坡,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右边是经过治理后绿意盎然的山坡,梯田层层,果树成林。这鲜明的对比,不仅展现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更让实践队看到了国家对黄河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与实际成效。展区内还介绍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等重要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情况,通过多媒体演示,实践队成员看到了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在湿地中自由栖息的美好画面,深刻认识到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对于维系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二、实践启示与收获

读懂“根与魂”的深厚内涵

这次实践让成员对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有了更为系统、全面的把握。此前,实践队对黄河文化的了解多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认为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文化概念。但通过在博物馆的实地参观,实践队成员真切地感受到黄河文化是一个包含历史遗迹、思想观念、艺术瑰宝、民俗风情等多个维度的复合文化体系。它既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从仰韶彩陶所体现的早期艺术智慧,到历代治水实践中展现的奋斗精神;从儒家思想的诞生与传承,到民间艺术的生生不息,黄河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让成员感受到其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信念。

扛起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

这次实践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青年一代在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使命。黄河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而青年群体所具备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正是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成员们看到许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黄河文化的方式,如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黄河古战场场景、多媒体互动装置介绍黄河治理历史等,这些都给了很大启发。实践队意识到,作为青年学子,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新媒体传播、文创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让黄河文化以更加新颖、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特别是吸引更多青年群体了解和热爱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实践中锤炼能力与品格

从个人成长角度来讲,这次实践活动锻炼了实践队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实践探索精神。在参观过程中,分工合作:吴亚萌负责记录展馆重点内容,谭颖专注于拍摄具有代表性的展品与场景,江梦瑶则积极与讲解员沟通交流,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在后期整理资料、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成员们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不仅圆满完成了实践任务,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默契与友谊。同时,通过对黄河文化的深入探究,实践队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文化素养,学会了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三下乡”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它带给实践队的启示与影响将一直延续。“青韵承文”实践小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黄河文化,努力将实践中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中,用青春的力量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黄河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内容来源于:青韵承文)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