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联企户
山海育增收
团队成员
高一心、高一菲、彭刘一、陈安琪、
邓林佳、王蓉、宋娇、陈逸楷、齐梓潼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
第三单元,郑州大学渔韵青兴实践团队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南岳镇杏湾渔村开展经济产业系列实践活动,在村组织委员洪素琴、村助理薛晓芳的带领下,跟随东海休闲渔业经理陈浅,实地调研当地产业转型相关情况,采访经理陈浅、村老干部罗成眉,揭秘从传统捕捞业向休闲渔业、海上观光业及田园旅游业多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与经验。与村民共同参与共富家庭工坊搭建,深入探访“村党组织+企业+家庭”模式为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善。团队从实践中探寻乡村发展路径,既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也搭建起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桥梁,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团队成员与东海休闲渔业经理陈浅、村组织委员洪素琴、
村助理薛晓芳在渔港码头的合影
第一站
老港焕新彩,探研促业兴
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南岳镇杏湾渔村码头,郑州大学渔韵青兴实践队来到乐清渔港,在村书记吴正乐、村主任洪素琴等人的带领下,实地探访调研杏湾渔村产业转型,揭秘产业转型成功背后的辛勤与智慧。

团队成员跟随东海休闲渔业经理陈浅上船,实地探访乐清渔港特色经营。船上分为三层,配备各项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并配有专门的厨师烧制海味。休闲渔业采用游客包船出海模式,体验海上观光、出海捕捞等当地渔民生活。团队成员实地调研了解杏湾渔村从传统捕捞业转型向休闲渔业、海上观光业及田园旅游业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模式的历史、困境、现状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等内容。

通过采访老渔民、老干部罗成眉同志,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由于渔业资源日渐紧缺,陆地渔民逐渐让渡给海洋渔民,村内产业开始转型,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单一捕捞业转向多产业融合,打造乐清渔港特色经营模式,吸引更多客源,大大改善村民生活。相较于2017年新村成立时,村集体总收入增长近30倍。同时后续或与雁荡山文旅联动,打造山海相连的旅游路线,未来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团队成员采访村老干部罗成眉经济产业转型相关内容
而从东海休闲渔业经理陈浅口中,队员们了解到,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乐清渔港的渔船面貌焕然一新,内部设施越发齐全先进,为游客打造更舒适的出海环境和良好的出海体验。同时乐清渔港正在进行线上抖音试运营,播放流量良好,线上吸引感兴趣的客源同线下一传十十传百的客源相配合,打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团队成员采访东海休闲渔业经理陈浅乐
清渔港线上网络运营相关内容
此互动旨在通过马理论专业视角,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挖掘渔村从传统捕捞向多产业融合转型的实践,为同类地区产业转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聚焦“企业+合作社+渔民+文旅”的共富模式及文旅融合等创新路径,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助燃乡村振兴炬火。
第二站
工坊连百家,共富绽新花
在南岳镇杏湾渔村,郑州大学渔韵青兴实践团队同村组织委员洪素琴一起,实地参与当地村民共富家庭工坊,探访“村党组织+企业+家庭”共同富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团队成员通过采访村工作人员,了解到家庭共富工坊的基本概况。即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联结企业,联络到各个家庭,形成“村党组织+企业+家庭”的共富家庭工坊模式,为乡村探索出一条可落地的共同富裕路径,将基层组织引领、市场力量参与与家庭个体发展结合,形成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在村组织委员洪素琴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成员与村民一同进行家庭共富工坊工作,帮助村民一起拆搭件,切实做到将每一步落到实处,提升村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共同助力“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落地,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交流了采访问题,用当地方言与叶凤眉阿婆等当地村民亲切交谈,了解家庭工坊为她们及周边人的生活带来的切实的经济变化和生活改善。队员了解到,通过家庭工坊,村里的闲暇劳动力可利用平日空余时间为家庭创造收入,减轻了家庭分担,也丰富了邻里生活。一边搭件,一边唠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共同富裕相关政策落地生根。


活动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具体实践支撑,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乡村和”的联动效应,搭建起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桥梁。渔韵青兴实践团队助力将共富理论落到实处,为乡村共同富裕落下郑大青年的一笔。
第三站
农旅融新景,党群绘美图
在南岳镇杏湾渔村,实践团队成员走访工作人员,了解村乡村旅游业的基本概况,通过实地探访调研,揭秘田园与码头、港口相融合的产业振兴密码。

团队成员向村工作人员了解到,村积极联动“农旅”休闲产业,持续做大做强美丽经济,大力推进和美乡村美丽田园和大塘坤农田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四季花海+魅力栈道+海港码头”的乡村一日旅游线路,带动周边商户直接受益,把发展成果系上每位村民的腰间。

接着实践团队来到田间与码头、港口,进行实地探访,揭秘产业振兴的密码。团队成员调研田间漫步道状况,感受乡村田间的发展与可改进之处,去往码头,调研旅游人流量与发展实况,体悟生态宜居的“农村美”背后的党群力量。
第三单元实践总结
第三单元,杏湾渔村的产业实践之旅,让渔韵青兴实践团队从马理论的专业视角深入,切实感受到乡村经济振兴中的奥秘。从传统渔港蜕变为网红打卡地,从单一捕捞到“渔旅融合”,从普通田地到美丽田园,产业转型中凝聚着基层党员的担当与渔民的智慧。共富家庭工坊里,“党组织+企业+家庭”的模式让闲暇时光变为增收机会,邻里间的笑语彰显着共同富裕的温度。
党群联企户,山海育增收。在乡村产业振兴途中,实践团队既看到理论落地的力量,更体会到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责任担当。此行不仅是观察与学习,更是对“知行合一”的深刻践行,激励更多郑大青年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成员在杏湾渔村码头的合影
(内容来源于:渔韵青兴实践队)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