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青年之声 / 正文
学院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篇(1)丨点亮河南,传承古韵——学院“玉脉寻踪”实践队触摸玉乡发展脉搏
  • 发布人:
  • 时间:2025-08-29
  • 点击:

玉魂千年承古韵

青春步履探新章

实践总结篇


实践背景

2025年7月,郑州大学“玉脉寻踪”实践团深入“中国玉雕之乡”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开展以中华玉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核心的实践调研。玉文化承载着“君子比德于玉”的精神内核与“化干戈为玉帛”的文明智慧,其当代传承对增强青年文化自信、服务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团队成员

周英丽 张感恩 张嘉怡

朱佳佳 冯昭冉 李博 姬雅琳


实践过程

一、产业调研触摸玉乡发展脉搏

首站考察国际玉城,团队成员走访多家商户,系统了解玉产业链的原料采购、设计加工、分级定价及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商户介绍,该市场正推动传统玉文化对接国际视野。

深入石佛寺老街期间,团队成员现场观摩了玉雕工艺:从粗坯打磨到精雕细琢,璞玉蜕变为精美成品,与此同时队员们观察到,现代化设备提升效率的同时,传统手工技艺仍被重点强调。玉器店主表示,坚持真材实料、诚信经营是维系市场竞争力核心要素。


产业调研

二、文化深掘溯源千年精神图腾

面对中国玉文化博物馆临时闭馆,团队转赴石佛寺玉雕艺术展。通过古今玉雕精品与文献资料,梳理玉器从远古祭祀重器、商周礼乐象征到现代艺术陈设的演变脉络,深化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等传统理念,在博物馆外,团队研读馆藏重器展板,体悟“宁为玉碎”“瑕不掩瑜”“化干戈为玉帛”等玉文化精神象征,在千年后的今天感悟到玉之所以为礼器之首,正在其以温润承载仁爱,以坚韧诠释勇毅,以无瑕昭示高洁——这穿越八千年的玉德基因,始终奔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处。

三、传播实践活化文化传承路径

团队通过图文、影像实时记录调研过程,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实践成果,探索玉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

图文


实践感悟

当指尖触摸璞玉蜕变成貔貅的温润肌理,当目光穿透玉雕展柜跨越八千年的文明密码,团队成员深切体悟到:玉石中凝结的“如切如磋”匠心与“器以载道”哲学,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序列,更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在石佛寺老街的刻刀起舞间,匠人以现代设备辅助创作却坚守“精雕必亲手”的传统,商户将“真材实料是底线”奉为圭臬,无不印证着玉德精神在当代产业中的鲜活延续。

然而,青年群体对玉文化的认知多停留于“吉祥饰物”表象,对“宁为玉碎”的气节、“瑕不掩瑜”的包容等精神内核感知薄弱。如何将千年玉魂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青年语言,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闭馆日里团队成员驻足玉博物馆雨幕中研读展板的执着身影,恰是青年传承使命的具象缩影——虽门扉暂掩,但求知之火不熄。

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在学术深耕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阐释玉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共鸣;在创新实践中,探索用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技艺、以诚信经营理念赋能乡村振兴,让承载中华文明精神图谱的玉脉,在民族复兴的长河中永葆生机。

(内容来源于:玉脉寻踪实践队)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