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涵来讲,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刻反思现代化道路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日前举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第2次)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术研讨会上,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韩庆祥如是说。
韩庆祥介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团队一直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团队将整合力量,对其展开历史、文本、理论、实践、世界多维度研究,为深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理性研究贡献力量。
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承办。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宏阳介绍了郑州大学的基本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展开学术交流。
(1)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提供时代之思、文明之解
在韩庆祥看来,面对“世界向何处去”这一重大课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21世纪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理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国理论”,尤其是“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已成当务之急。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分析当代世界文明进程的矛盾和特征、认清人类文明走向具有重大意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以“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题,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强调要围绕高质量发展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各个方面的工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执行秘书长李海青以“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题,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表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目标,是掌握中国道路话语自主权的表现。
(2)全面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特质和价值意蕴
为什么在建党百年之际宣告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认为,文明新形态具有更加成熟的状态,它引领于“新论”、阔步于“新路”、保障于“新制”、彰显着“新质”,凸显出较之资本主义文明的显著民主优势、效率优势、公平优势、天下情怀和道路优势。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共同推进等方面。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郭建宁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体,也是党的领导、市场经济、人民至上、文化传统的结合体,还是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文明的综合体;它既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深深植根于5000年中华文明;既学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又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加以分析:从理论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指向;从历史维度来看,表现为不同时期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从现实维度来看,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指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体系意识的自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话语体系,反映在中国共产党在深层发展中凝聚了中国特色哲学体系与反思方法。
(3)为人类摆脱资本主义危机开辟新路、提供智慧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曙光以“现代性文明的中国形态”为题,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落入西方现代性文明的强大漩涡之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文脉接续不断的文明型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
如何判断中国道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指出,主要看能否为人类摆脱当前资本主义危机开辟新路并提供智慧。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和要求: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要求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处理好全面和片面、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问题;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处理好“两个文明”的关系问题;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双套以“文明转型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题,从广大的文明史和文明转型的视角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新的阐释。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谷佳媚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国家记忆再生产”为题,探讨了文明新形态下国家记忆再生产与智能传播的关系。她认为,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国家记忆的再生产与智能传播有着复杂的关系,智能传播是国家记忆再生产的重要载体,国家记忆再生产赋予智能传播价值合理性,智能传播对国家记忆的再生产有正向和反向的双重作用。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韩喜平在总结会议时强调,论坛聚焦“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鲜明主题,体现了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统一、中国道路和世界影响的统一、宏观探索和微观分析的统一、历史追寻和现实阐释的统一、本质凝练和具体描述的统一。
会议开、闭幕式分别由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厉励和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主持。(通讯员 章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文章来源于2022年1月22日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