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向东教授文章,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体会。文章全文如下:
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于向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明确指出了我们党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是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实践的根本遵循。
坚持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立场
“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基本概念。在不同的政治语境中,这些概念具有随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对“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的深刻认知。总体来说,人民和人民群众指的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人,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特别是指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鲜活实践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主体思想贯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人实践追求的始终。
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坚持人民立场,体现出党员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就必须做到:第一,始终牢记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第二,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第三,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第四,始终坚持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一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是历史的古训,也是现实的启迪。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根本的依靠力量,是我们党不竭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的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因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相信群众、联系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战胜任何困苦挑战,越过重重艰难险阻。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我们党才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不懈追求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目标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切实利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一论述告诉我们,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自身的私利,党员干部绝不能以权谋私。我们党就是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归依。邓小平同志早在中共八大上就指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以人民利益为本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发展蓝图,做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所有这些就是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逐步实现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尊重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自觉地把维护和实现人民主体地位作为不懈追求的实践目标和价值目标,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一,要长期、全面坚持和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既是立法机关,更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反映和协调最广大人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意志表达,使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第二,要长期、全面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的领导与广泛民主相结合,集中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第三,通过制度化创新和治理能力创新,坚持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形成和保持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能力,储纳着天下英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很好地实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卓越领导,教育引导、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第一,高度重视理论武装群众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践行的,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第二,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方面,要识才、爱才、引才,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另一方面,要聚才、容才、用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人才更好地用起来。最终,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⑩6
(作者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