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4日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名家讲坛第二季暨迎接二十大系列讲座”第五讲,在线上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研究会、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郑州大学马列主义研究会承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协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研会顾问刘书林应邀授课,演讲题目为“新时代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新使命”。来自全国的1300余名师生在线上参与讲座。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静娴担任主持。

刘书林的讲授从三方面展开。刘书林教授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的主要表现及特点。最后重点指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任重道远。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概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曾经有三次泛滥。它最早起源于一些西方学者,如尼采、巴枯宁等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之后演化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的意义。第二次是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历史虚无主义大泛滥。持续40多年,最终颠覆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亡党亡国,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第三次是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操纵下,在我国国内出现了伤痕文学的现象。借着文学的外衣泛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进而否定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刘教授以苏联为例,详细介绍了苏联国内当时的状况,以点概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释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与目的。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的主要表现及特点。刘书林教授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丑化中华民族史,鼓吹“告别革命”,具有反共倾向。其二,歪曲“四史”,片面放大曲折失误,不断否定党和人民伟大历史成就的范围。其三,抹黑和贬损伟大领袖毛主席和英雄模范人物,美化腐朽人物。其四,“虚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者最早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借着拨乱反正的东风,披着文化反思的外衣,通过影视、书籍等方式,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定近代以来一切革命运动,随意拼凑、歪曲历史事实,放大党工作中的不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文明的合理性与优越性。总结来说,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渗透有以下特点。一是,利用重要时间节点设置话语陷阱。二是,线上线下相互勾连。三是,组织化活动倾向明显。四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幕后操盘。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不断攻击,执政党和决策者在处理一些涉及宪法和重大原则问题时要特别慎重,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进而扩大党和国家的损失。
第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任重道远。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仍然要继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原因如下。一是,正本清源才能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需要我们长期加强思想引导和不断提高理论辨析能力。二是,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对其进行长期批判的必要性。三是,为了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领导,防止党员干部被腐化、被蚕食,开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长期斗争非常必要。四是,当前批判和清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任务仍旧繁重。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要时刻警惕媒体、报刊中的不当言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场讲座,刘书林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苏联亡党亡国的评价、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及中央九号文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为切入点,阐述了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类型与不同表现,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的主要表现及特点进行了深刻剖析。阐释了在新时代持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指出批判和清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任重道远,对于引导青年学子掌握好、运用好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刘老师的授课视野宏阔、立意高远,对重大的思想理论命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深思。整场讲座内容丰富,兼具学术性、理论性和思想性,受到了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