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中原论坛”“科学技术哲学”论坛在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21室顺利举办。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与人工智能应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5名青年学子围绕主题作宣讲发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峰教授作指导点评。分论坛由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点张逢老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杨毅然认为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共同体”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对于生态文明系统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上海大学李林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智能素养不仅指向智能技术本身,更要借助智能技术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郑州大学宋曜冉认为厘清“人-技”关系中的具身关系、解释学关系、它异关系、背景关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从多角度思考技术的本质,寻求技术的良性发展。郑州大学李昀春指出合成生物技术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并提出整体性系统治理合成生物技术的实践理路。
点评环节李海峰教授阐发了对思政教师队伍培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关系的思考,他强调,要将关注点置于人工智能对现实的要求上,重点指出要重视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培育的具体应用,发挥双重功效,体现在:一方面要注重对高校学生群体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课堂教学发挥对于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引导的作用。最后,与会专家和教师针对同学们在学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现场气氛热烈,分论坛“科学技术哲学”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