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个人隐私,谨防电信诈骗”这句话相信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电信诈骗是一种非常典型和常见的犯罪行为,指通过电话、短信、社交软件、邮件等多种方式,以虚假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随着科技发展, 电信诈骗的对象、特点和手段也都发生了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电信诈骗的面纱,探一探如何在新形势下预防电信诈骗。
一、电信诈骗的对象和特点
从特点上看,电信诈骗调查取证难、作案方式信息化、作案形式集团化、作案目标广泛化、赃款流动快速化、社会危害巨大化,特别是作案形式和作案目标这里,我们通常认为受到电信诈骗的群体是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但随着犯罪分子作案形式的变化,高学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反而成为电信诈骗的常见受害者。在识别电信诈骗的过程中,有一个万能公式:“人物+沟通工具+要求”,即“人物(不能准确确认其身份的人)+沟通工具(电话、短信、网络等)+要求(汇款、转账)”,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就要好好思考一下是否已经面临电信诈骗的陷阱。
二、新环境下电信诈骗的演变
这一部分也可以理解成伴随社会变化发展,电信诈骗运用的技术、采取的形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阶段,打击电信诈骗的难度实际上是不断增加的,比如60%以上的诈骗都是通过不法分子制作的手机APP实施、诈骗窝点加快向境外转移等。为了应对这些变化,近年来公安机关也采取了很多方式,如2019年11月5日“9·17”特大跨境电商网络诈骗案的破获、2020年10月全国“断卡”行动等,国家也不断完善相关法律,2016年12月20日,最高法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22年9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图1 “断卡”行动

图2 破获重大电信诈骗案件

三、新形势下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
国家和社会的保障能够为我们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但是应对电信诈骗,更需要个人从自身出发提高辨别能力、主动抵制犯罪行为。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有很多,冒充公检法机关、冒充亲友、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虚假中奖、仿冒网站等,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对于遇到的涉及到钱财交易的电话和短信要保持清醒,切勿轻易相信。
图3 淘宝购物电信诈骗

图4 “猜猜我是谁”电信诈骗

四、如何预防电信诈骗
那么,如何防范电信诈骗呢?以下几点提醒供大家参考:
第一,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特别是街头小巷宣传的微信二维码扫码送礼物的,小心二维码扫描诈骗。
第二,来信、来电人自称公检法时需要注意,公检法绝不会通过来电的方式索要安全账户、涉及钱财转账问题。
第三,收到短信链接不要轻易点开,即使是认证过得常见企业电话。
第四,注意个人信息以及亲朋好友隐私信息的保护,不要轻易在网络上泄露相关信息。这一条很能适用于“猜猜我是谁”的诈骗。
第六,避免连免费的公共wifi,在聊天过程中警惕“转账”、“汇款”要求。
第七,下载国家反诈APP,打开电话和短息的过滤功能,能够拦截大部分骚扰电话和系统识别为危险的陌生短信。
第八,谨记所有兼职、淘宝刷钻、刷信誉,若要求先支付,交纳保证金、稿费、押金等100%为虚假招聘,切勿上当受骗!
第九,谨记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官方渠道咨询、申请业务。银行或金融机构一般不会要求客户通过任何方式在申请阶段预先支付费用。
总之,防范电信诈骗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警觉,不轻信陌生人,不泄露个人信息,在电信交易中保持清醒。同时,也要提醒身边的人,帮助他们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安全。最后,为大家提供一个电信诈骗顺口溜,希望大家躲避电信诈骗陷阱,平安快乐生活!
防电信诈骗顺口溜
陌⽣电话要警惕,可以短信需注意;
中奖退税送便宜,哄你汇钱是⽬的;
暴利理财和投资,多是骗局莫搭理;
刷卡消费⽋话费,细分真伪辩猫腻;
冒充领导公检法,提防骗⼦在演戏;
来电⾃称⿊社会,⽴刻报警不迟疑;
亲朋好友遇急事,不忙汇款先联系;
升级⽹银假信息,钓鱼⽹站莫点击;
电子银行本⼈办,U盾⾃⼰拿⼿⾥;
个⼈信息要保密,密码账号管仔细;
任凭骗术千万变,我⾃心中有判断;
不理不信不汇款,⼩⼼谨慎防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