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张雷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建构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 发布人:
  • 时间:2023-11-11
  • 点击:

【2023年10月29日,学院邀请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雷声教授作题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建构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沿黄九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联盟成立大会参会代表及学院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的两个方面”“学科发展的‘痛点’要求以知识体系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强专业化建设和学术建设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学科建设提出了鲜明观点,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现将张雷声教授主旨报告的核心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在正处于一个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有很多。今天的报告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建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的两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论断。“4.25”讲话明确提出要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定位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上。“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论断,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重要基点,如自主性、创新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理论等方面,进行了高度提炼和精确概括。“4.25”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学术担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必须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各学科。

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其中的主体内容。一方面,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起点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另一方面,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外交、党建等等领域形成的理论成果。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体系,另一个方面是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这两个方面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化学理化的问题。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必然涉及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的确定,涉及到建构体系的逻辑起点、范畴体系、逻辑框架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痛点”要求以知识体系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

从学科发展的现状来看,当前学科发展的最大“痛点”就是教师专业、研究成果与学科内涵不契合。学科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学科发展中教师专业、研究成果与学科内涵不契合表现在多个方面。在学科研究领域方面,一是研究领域设立内容不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不研究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不研究发展史。二是研究领域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领域交叉重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交叉重复。三是各二级学科内容界限不清晰。

在学科研究成果方面,存在着研究的问题导向不够明确,缺少坐冷板凳坐出水平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国际学术交流相对薄弱,研究成果的学科属性不到位等问题。

在凸显学科特色方面,存在着建设单位没有整体设计和规划;同质化,没有实现错位竞争;个人化,以个人的研究专长来代替整个学科的研究特色;偏离主流,忽略学科内涵要求、学科属性来凸显特色等问题。

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学科队伍发展不平衡,拔尖人才、高端人才奇缺;教师的学科归属意识不强,专业化程度不够,学科向心力较弱;教师静下心来做科研的不多,难以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当下宣传的关系,等等问题。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既与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有关,也与对学科内涵的把握程度不够有关。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把好“两个关”,即“专业转型关”和“学科知识体系掌握关”。实际上,把好这“两个关”,都和构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直接相关。

三、加强专业化建设和学术建设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来推进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化建设和学术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专业化建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科队伍的专业背景来源复杂。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十分庞大, 12.7万人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主要分布在马克思理论学科一级学科106个博士点279个硕士点、1440多家马克思主义学院中。特别是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完成教育部1:350的师生配比任务,在短期内大量进人,也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非专业老师人数激增。再加上新上岗的非专业老师入职以后,没有能够及时完成研究转型,这必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专业不契合,已经成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加强专业化建设十分必要。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化建设,首先,需要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要有学科身份的意识。其次,要准确把握学科的知识体系。要有学科自信,要确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进一步去完善、优化学科体系。再者,要有学科贡献的意识。要能够在不偏航、不走样中从事学术研究,要有为学科的学术发展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责任。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建设,应该定位在“学科的属性”“教师的学术训练”“各二级学科学术体系的建构”三者的结合上。读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悟透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最有效的推进方式。

具体来说,一是通过构建学术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历了十八年的发展。十八年来,我们走向了大,现在要从大走向强。要实现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要改变的就是学科研究领域不规范的问题,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没有办法健康发展。这就要需要各二级学科进一步去明确学科研究的定位,确定研究领域。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的内在统一性。这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还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内容都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任何一个二级学科必须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必须要解答的时代课题。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和解答,需要我们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的内在统一性去解决、分析。道理反映的是对问题内涵、要义的认识,学理强调的是对问题逻辑和体系的认识,哲理体现的是对问题本质和精髓的认识,这三个层面是高度统一的。从道理到学理,再到哲理,它反映了人对问题认识不断达到高度、走向深度的过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的内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任何一个二级学科学术体系构建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的“看家本领”。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