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论坛成功举办
  • 发布人:
  • 时间:2023-12-02
  • 点击:

12月1日,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中原论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论坛在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4室顺利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共中央党校(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围绕主题作会议发言。分论坛由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文亮副教授主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训龙,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俊杰、冯传涛、郝垚丽等教师作指导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王若辰从自由时间的剥夺与获取角度论证了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其超越,深刻分析了资本逻辑剥夺自由时间的现象并探讨了通向自由时间的现实路径。东北大学的李建鑫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研究视角,论述了毛泽东“伟大斗争”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镜鉴,指出“伟大斗争”的话语体系对新时代夺取新的伟大斗争新胜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魏小雪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提炼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与中国经验。复旦大学的袁朝飞针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表示,以此为标志,马克思实现了对赫斯哲学共产主义的超越。清华大学的武天森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自由思想,他认为马克思在此时期对自由的认识,不仅是思想的历史运动,更是历史的思想进程。中山大学的郑维维从直观与活动的角度,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感性”概念进行辨析,认为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于“感性”理解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解放路径。南开大学的谢婧针对伟大精神的辩证思维根基进行探析,她表示实践是弘扬伟大斗争精神的现实载体,要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中共中央党校(行政学院)的韩记康通过历史合力论探讨了对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郑州大学宋易航论述了列宁对“取消派”组织原则的批判。

田训龙院长指出,本次论坛各位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氛围浓厚热烈,充分体现了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的担当,这种互动和交流也为我们进行学术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伟大的时代必然会产生伟大的理论,作为创作者、传播者和弘扬者,我们必须站在实处,走在前沿。

与会师生针对发言内容和相关问题充分沟通、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