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郑州大学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制定成套政策举措、提供有力资源保障、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等,有效促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一、学校高度重视,党委书记主持召开推进会
3月15日,郑州大学召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五周年推进会,校党委书记别荣海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赵晓毅、陈毅、张涵,水利与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任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冯聚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教务部部长钱建成先后发言。赵晓毅分享了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历程,表示要不断深耕教材体系,关注课堂教学,创新讲课方法。陈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注重学理意识、问题意识、人才意识,为推动思政课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实践支撑、队伍支撑。张涵表示,要以常态化集体备课模式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有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任怡表示,要及时关注学生变化,全面强化文体活动的组织,要使话语赋能更加深入人心。冯聚才认为,要准确理解思政课程建设内涵,牢牢抓住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刘吕红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有理直气壮办课程的底气,有用好政策抢机遇的能力,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举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担当。钱建成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工作。

别荣海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五周年以来学校思政课建设情况。他强调,郑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建设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建设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建设课程,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在课程体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对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支有信仰、有学识、有方法、有师德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高位推动,以全面加强全国重点马院建设为契机,建强师资队伍,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优化评价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他勉励全体思政课教师,以“六个要”筑魂,努力实现“八个统一”,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做好学生“拔节孕穗期”的辛勤耕耘者,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二、发挥共同体作用,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3月14日,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河南省)、郑州大学、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工作推进会议举行。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郑州片区)管委会主任吴宏阳出席会议并致辞。推进会上,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曲嘉、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马院院长梁杰、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中学政治调研员王永玉、郑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连珂、南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晨辉、河南省实验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牛红梅、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副校长王军、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罗敏、漯河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陈爱红、河南省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王献甫、巩义市建设路小学支部书记、校长贺良臣先后发言。曲嘉分享了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举措和成效。梁杰分享了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王永玉概述了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六个关键策略。连珂汇报了郑州市教育局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包括创新教学方式和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贺晨辉表示南阳市教育局以聚焦为抓手,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牛红梅介绍了河南省实验中学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果。王军强调了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在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中的作用。罗敏介绍了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在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工作。陈爱红分享了漯河市高级中学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及2024年规划。王献甫强调了小学阶段思政课的重要性,提出了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四点策略。贺良臣分享了巩义市建设路小学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方面的实践与成效。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河南省)负责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对共同体2024年工作要点进行介绍。一是集体备课管理。拟每季度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或共性重难点问题,邀请知名专家举办讲座、报告或专题研讨会。二是举办会议。建设“数字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品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是课程资源。开发“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坊”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品牌,协同各单位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工作主线,充分挖掘中原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四是咨政报告。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咨政报告撰写工作小组,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决策咨政报告。
同日下午,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指导,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郑州大学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大讨论举行。河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教材处)处长陈凯、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出席会议并致辞,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主持会议。陈凯提出,郑州大学要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推动思政课教学工作走深走实,承担起在全省范围内的示范引领作用。王利国强调,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文化,要强化质量意识、人本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营造人人重视的质量文化氛围,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四川大学原教务处处长张红伟教授、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安巧珍教授分别围绕思政课质量评价标准、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等问题作主旨报告。随后,各教研室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研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质量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永恒的主题,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是每名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政治责任,要坚持育人为先,聚焦课堂阵地,做到推“陈”出“新”,为思政课注入新动力,使思政课焕发新活力,呈现新气象。

三、队伍建设是关键,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3月17日,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论坛暨“党的二十大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举行。郑州大学副校长王海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金龙、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陈曙光、中国期刊评价院综合类期刊主任委员韩璞庚、《贵州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黄旭东、武汉大学教授周绍东等专家学者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博士后、博士生及郑州大学师生代表参加会议。郑州大学人事部副部长徐哲介绍论坛筹备情况,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薛安国、院长刘吕红等主持会议相关环节。

王海杰在致辞中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走深走实,召开此次论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准确把握理论的科学内涵,发挥好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重大作用,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主旨报告环节,陈金龙以“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题展开。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包含历史发展、根本性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写作指导与论文发表环节,韩璞庚、黄旭东分别就学术期刊的文化责任和论文创作的基本准则作专题辅导。青椒报告环节,周绍东围绕“两个结合与中国政治经济学:一个共时态的研究”、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方兰欣围绕“‘第二个结合’:谁来推进”的主题做学术报告。特邀报告环节,陈曙光以“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为题,围绕为什么能够“结合”,怎么“结合”,为什么要“结合”,为什么能“结合”得好,“结合”的意义,“结合”的文化使命六个方面进行了学理阐释。分论坛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五个主题展开研讨。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四、学生成长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月17日下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实践立德树新人,凝心铸魂谱华章”寒假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活动。郑州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莉华,研工部部长张世勋,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海涛,校团委副书记王炜苹,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薛安国、院长刘吕红、党委副书记高昂、副院长杨静娴及教师代表、青年学生240余人参加活动。
薛安国在致辞中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彰显了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研究的精准性、社会实践的有效性、成果展示的丰富性和品牌影响的广泛性四个特征,凸显育人本质;研究要聚焦重点主题,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层治理等重点主题,坚持理论学习、实践研习、学术产出一体化,在社会调研中深化对现实国情的认识,积累才干,创新育人篇章。
成果展示环节,11支社会实践团队围绕红色脉络——精神谱系篇、文化寻根——探寻非遗篇、历史对话——博物馆篇和青春回响——基层工作篇四个篇章展开,进行了异彩纷呈的展示。高昂在点评时高度肯定了学院学生开展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强调活动深化了社会实践育人的内涵和形式,充分凸显了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激励同学们把实践的成果转化为理论的思考,深刻体悟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刘吕红在总结时强调,鼓励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更好的开展好学生社会实践,她向同学们提出三点意见建议,一是要学好理论,掌握本领,用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二是要有凌云之志,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用敢打敢拼的实际行动,融入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之中;三是要把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行动,以大格局、大气魄勇立时代潮头,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与此同时,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郑大马院”自3月11日起连续安排6期专题推送,集中展示学院自2019年来前后3次组织红色文化寻访营分别前往信阳大别山、安阳红旗渠、新乡先进群体等地寻访红色初心、研学红色文化的盛况。在与榜样的近距离接触中深刻体会到青年人应该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做到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无私奉献、谦虚谨慎、有所作为。
2019年10月18日—20日,在学院党委的组织下,来自20多个院系的100位同学前往鄂豫皖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现场学习,弘扬优良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2020年10月24日—25日,来自全校25个院系的127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代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组织下,走进河南省安阳市,深入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风景区青年洞、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遗址等地现场学习,探寻红色基因,追忆红色文化,感悟时代意义。2023年11月9日至10日,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团学骨干在学院党委的组织下奔赴河南省新乡市,前往新乡市唐庄镇、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新乡市郭亮村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专题学习,坚定信念、努力拼搏、开创未来。

未来,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积极开展思政课红色寻访营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成果展示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良性互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谋立德树人之“实”,打通一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路,为建设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贡献力量。
(内容来源于: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