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以知识灯塔照亮学子前行之路,用无私奉献书写立德树人华章。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我们特别推出系列专访,带您走近一位位老师的从教生涯,体悟那一颗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赤诚初心。老师们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不断滋润着我们:教育是知识的传授,是心灵的触碰,是爱与责任的传递。
一、从教经历:爱岗敬业,尽心尽责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本科毕业至今已有40余载,但在高校任教,与青春朝气的学生相伴,我的心态依旧年轻。在教书育人这片神圣土地上,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旅程。
我的教学生涯初期,没有华丽的多媒体辅助,也没有便捷的网络资源检索,但却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得以用最质朴的方式刻画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我刚入职时,没有制作精美的PPT,也没有现成的电子教案可供下载,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智能电子设备尚未普及,我便用最传统的方式——笔和纸,一笔一划地书写着我的教案。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且耗时,但让我对所要教授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知识体系在我的脑海中构建得无比牢固。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与启发,而非冰冷的屏幕所能替代。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温度,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4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从未有过调课、迟到或早退的情况。我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优先位置,这既是对自己职责的坚守,也是对学生承诺的兑现。对我而言,每一次站在讲台上,都感觉肩上的责任无比重大。我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讲好每一节思政课。
每次当院里有年轻老师来探讨教学经验时,我时常对他们说,只有吃透教材,仔细研读经典,才能呈现出更好的课堂;生活中要多多留意生动的讲课素材,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将知识深入到学生心中,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深度的课。青年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讲好新时代思政课,努力肩负起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
二、教育理念: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坚信“润物细无声”是讲好这门课程最好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因此,我积极参加学院红色教育培训班开展活动,与学院教师一起重温先辈们的红色故事,深入感悟故事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在备课过程中,我会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在课堂上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用红色故事感染人、教育人、启迪人、激励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用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在“讲道理”上下功夫具有重大意义。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对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项重大的考验。从教多年,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道理讲到学生心里。
我认为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换代,教师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始终保持独立思考,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的挑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中从容与学生分享自身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留在课堂,让道理更具说服力。
三、个人成就:桃李芬芳 春风化雨
我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也深刻体会到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从教多年,我也曾获得过一些荣誉,比如学校优秀兼职辅导员、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的称号,2010年获得了全省教育系统(高校德育)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我很感激学生、学院、学校对我工作的认可,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与鞭策。
我的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年来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如《理论导刊》、《郑州大学学报》、《城市改革与发展》和《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发表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两部专著,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和《现代生产力经济学》;主持承担科技厅软科学项目3项,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项目2项,参与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获省级实用社会科学奖三次。
我认为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会发现本研究方向发展到什么地步,有哪些问题解决了,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而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为个人研究、写文章提供了方向。反之,当在科研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写成文章梳理了思路,再把研究成果带进课堂,课堂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而且讲起来也更加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我初心未改。回望过去的教学生涯,往事历历在目。那些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时光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而我也将继续在这条平凡而又伟大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