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红旗渠两周年之际,10月25日—26日,学院举办郑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第4期河南红色文化寻访研学班,赴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青年洞,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专题学习。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昂、副院长任中义、副院长徐志翔和教师代表,来自学校10多个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代表、团学骨干等130余人参加研学。
郑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河南文化寻访研学班
一、中国文字博物馆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郑州大学的师生代表们携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并共同见证了“郑州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的揭牌仪式。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安阳市政府参事李宽生对郑大马院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情况。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表示,郑大马院同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交流合作,是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举措。希望同学们在研学活动中深入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感受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郑州大学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研学班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载体的变化以及汉字构形特征,探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博物馆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手段,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为同学们奉上了一场融合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思想文化盛宴。
师生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郑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河南红色文化寻访营研学班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二、红旗渠
在红旗渠纪念馆,师生代表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温了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人工天河红旗渠的艰辛历程。师生代表们真切体会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坚定信念。林县人民以血肉之躯凿通了巍峨坚硬的太行山,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郑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河南红色文化寻访营研学班在红旗渠纪念馆前合影
师生参观红旗渠纪念馆
老师与同学们交流参观感悟
师生前往红旗渠分水闸
郑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河南红色文化寻访营研学班在红旗渠分水闸前合影留念
郑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河南红色文化寻访营研学班在红旗渠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在红旗渠青年洞,师生代表们站在雄伟的洞口前,望着悬崖峭壁上人工开凿的痕迹,大家无不被当年林县青年的英勇壮举所震撼。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太行山上书写了一部壮丽的史诗,激励着当代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力谱写“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青春答卷。
在参观过程中,老师们结合实地场景,为同学们深入讲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全体师生党员庄严地举起右手,向着雄伟的太行山,向着宏伟的红旗渠,向着鲜艳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郑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河南红色文化寻访营研学班在青年洞合影留念
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三、研学有感
研学班学员、公共卫生学院2023级预防医学专业张文杰同学表示,这趟红色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由感悟文字的博大精深到理解时代标杆的红旗渠精神,使她明确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殷商甲骨,文字流传,一笔一捺道出中华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民族气概。林县红旗渠,一入纪念馆,便被开凿的历史所震撼,每一个匠人的努力奋斗触目惊心。走过红飘带,看到青年洞,更深深被青年们的精神所鼓舞。榜样在侧,素履以往。吾辈青年当坚定信念,眺望人生征途,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果敢地直面困难!
研学班学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何思涵同学表示,此次研学之旅深刻感受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并为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而感到自豪,更加坚定了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张张照片展现了林县人民用血泪、生命和智慧凝成的精神意志和铸就的民族魂魄。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生命之渠,令人震撼。观之先辈作为,悟之先辈精神,此次思政实践活动启示广大青年学生要将红旗渠精神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惧挑战。
研学班学员、历史学院2022级历史学专业杨远鹏同学表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安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晚商文化的代表,也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文字——甲骨文的出土地。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着发掘于殷墟的甲骨文,每一个字仿佛穿越千年映入脑海,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使得他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殷墟,我向往已久”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步入红旗渠,映入眼帘的便是秋日太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自然盛景,走进看到的却是“人工天河”的无限宏伟。从艰苦奋斗到伟大复兴,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红旗渠就是纪念碑”。杨远鹏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此次研学活动的感谢,并表示未来他将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日常社会实践和学习生活中。
研学班学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中共党史专业黄鹤翔同学表示,奋斗永不止步,梦想从未停歇。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胸怀梦想的人,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力量。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这一战,就是十年。那种铺陈与席卷的豪迈,那种撞击与坚韧的气势,那种攻坚与坚守的勇猛,在漫卷的红旗下,宏大律动!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刻诠释了“实干兴邦”的箴言。千年期盼,一朝梦圆。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时空流转,穿越千年。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之上。
此次研学活动从古老文字的智慧之光到红旗渠精神的深刻洗礼,不仅丰富了郑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河南红色文化寻访研学班成员的理论知识,更在每一位成员的心灵深处种下责任与担当的种子。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研学,对中国文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将坚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实际行动践行“传承红色基因”的理念,在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