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的从教故事(6)丨专访学院离退休教师王东虓
  • 发布人:
  • 时间:2025-03-19
  • 点击:

前言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以知识灯塔照亮学子前行之路,用无私奉献书写立德树人华章。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我们特别推出系列专访,带您走近一位位老师的从教生涯,体悟那一颗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赤诚初心。老师们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不断滋润着我们:教育是知识的传授,是心灵的触碰,是爱与责任的传递。

编者按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周年之际,我们重温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核心要义,更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教师肩负的培根铸魂使命。本期我的从教故事专访学院退休教授王东虓,通过他的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如何以六个要为准则,在深耕教坛中书写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

从教经历:耕耘教坛,坚守初心

从我走上讲台至今已有50个年头,回首这段从教岁月,坚持教研相长,以科研促教学,始终是我不变的追求与责任。时间飞快,我从一名年轻老师一步步成长,我深知教书育人不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人生使命。能在这片沃土上与一代代学子共同成长,见证他们的进步与成才,我深感欣慰与骄傲。

19767月,我从郑州大学政治系毕业留校后在政治系做学生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1979年初,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要求的发展趋势,我从政治系被选调到校部机关参与筹建郑大德育教研室工作。1985年,我有幸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工作,助力郑州大学跨入全国33所第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单位行列。这一举措不仅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奠定基础,也让我从中找到无限的动力与方向。通过不断努力,郑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逐渐有硕士、博士点,成为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2001年,我有幸创办并成为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带头人,致力于中国公民教育学科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我始终坚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将为国家的未来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一路走来,我坚持认为,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学生不仅要学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因此,我一直力求在教学中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启迪,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准方向。

教育理念:知行合一,以致远

在思政课的从教生涯里,我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秉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多次向学生强调:不是理论没有用,而是因为不会用,只有深刻理解,才能真正运用。为此我下定决心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我的课堂上同学可以以舒适随意的方式,以轻松的状态,讲出真实的所想所感。这种授课方式消除课堂严肃紧张的气氛,让师生实现真正的平等交流,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切身体会到思政课的魅力。从郑州大学开设德育课开始,我的教学理念从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延伸到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的还要做学问的理念。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个我曾冠于三做的教学理念,是我几十年从教经历的结晶,也为后来萌发创建郑州大学思政专业打下明晰的学科建设思路和坚实的教学实践基础。实践理性的德育教育,必须以抽象理性的哲学教育为指导,德育效果才能扎实持久。这是我从参与创建郑州大学思政专业过程中生成的又一个教育理念。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说,德育师资队伍的实践教育优势和马列师资队伍的理论教育优势形成合力,才能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强大师资队伍力量。从专业建设视角来讲,郑大德育教研室(后改为郑大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和郑大马列教研室的合并为申报创建郑州大学思政专业奠定了厚实基础。

随着思政学位授权点的扩大发展,我又探索出以致研、以致远的培育研究生的教学理念。我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硕、博研究生课程在理念支撑下,教学效果显著。

个人成就:思政育人,思政创新

在郑州大学数十载的执教生涯中,我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并积极探索公民教育的时代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

其一,把思政教师的职业理念升华为思政建设的事业追求。作为郑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授权点学科带头人,我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为生命之一部分,以此精神驱动力,在创建思政专业之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1985年本科专业筹建,到硕士、博士点成功申报,每一步都凝聚我的智慧和汗水。201612月退休后,我看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专业建设方面呈现出突飞猛进发展态势,展现出争创一流、再铸辉煌的强劲势头,这无疑是对我多年辛勤付出的最大慰藉。2020年,我非常有幸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至此我的拼搏精神深深融入郑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航道中。

其二,把公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公民意识教育是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法治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十年前,我敏锐意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并率先带领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在我的带领下,该中心逐步从校级平台发展成为省级、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为公民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主持并参与编写多部公民教育学科著作,初步构建公民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我推动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目标,并亲自组织和资助多项公民意识教育实践创新研究课题,培养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

个人成就离不开集体智慧和力量,更离不开时代赋予机遇。我将继续以育才树人为己任,以学术领航为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部 国家优秀教材奖

杏坛余晖:塑形铸魂、矢志不渝

退休后,我将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视为新的事业追求。自2000年以来,我受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明办委派,积极参与新时代宣讲师文明实践活动,继续发挥在学校积淀的思政教育理论和公民教育知识等优势发挥余热。作为河南省新时代宣讲师政策理论组组长,我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利用思政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围绕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开展宣传宣讲服务。实践证明,在校所学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等理论与践行能力,深受社会欢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之主平台、文化传承发展之新载体、党和人民群众之连心桥,其价值依然彰显。我深信,为国家、为社会、为群众服务,方能实现个人之价值。愿以此告诫在校同学,再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与追求。

每一次宣讲,都是对在校所学的一次实践,也是对我矢志不渝信念的一次锤炼。杏坛虽退,使命不减,我将以余晖之热,继续照亮前行道路,用实际行动践行塑形铸魂的誓言,为社会进步、培养更多时代新人贡献绵薄之力。

宣讲过程中获多项荣誉

结语

从青丝到白发,王东虓教授用四十载春秋诠释了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他的教育人生,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六个要要求的生动注解,也是全国教育大会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微观缩影。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这种深耕教坛、立德树人的精神火炬,必将通过银龄教师的传承,照亮更多青年学子的成长之路。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