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实践育人谱新篇,青春奋进新征程”寒假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活动。郑州大学校团委书记王红晓,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海涛,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耿云亮,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崔保洪,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刘素娟,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昂、副院长任中义及教师代表、青年学生参加活动。
王红晓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为提升活动实效,他建议从三方面发力:一要以历史方位为基点,深刻认识社会实践贯通“两个结合”、破解“知行脱节”、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价值;二要提炼实践精髓,在理论研究精准性、成果展示丰富性、品牌影响广泛性上实现创新突破;三要锚定发展方向,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数字赋能、深化协同联动等举措,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提质增效。
刘吕红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肯定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效,并强调需在凝练集成中实现三大创新突破:一是注重学理呈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逻辑,构建历史纵深视角解析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提升实践成果的理论厚度;二是强化实践转化,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国家战略议题,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调研报告与政策建议,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增强社会效应,通过媒体传播扩大实践成果辐射效应,深化校地协同机制,推动实践成果有效转化,彰显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情怀,实现实践育人的多维价值。
2025年寒假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点亮河南”为主线,组织40余支社会实践队伍,围绕乡村振兴、红色文化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三大核心主题开展系统调研,延续学院实践基础,深入中原大地,积极返回家乡开展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文化创新等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坚持“需求导向、项目牵引、成果转化”原则,所有团队均提交高质量调研报告,均包含文献综述、方法论说明、数据分析等学术要件,构建了“理论指导-田野调查-学术产出-成果转化”的完整闭环,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更通过跨学科方法推动了学术研究范式创新,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院坚持“实践育人”特色的生动体现,是师生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丰硕成果。
在乡村振兴主题实践中,各团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政策依据,运用“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对河南省内多个典型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在红色文化主题实践中,各团队创新组建“红色寻访”教育模式,创新性采用“三维立体实践法”:通过口述史采集、遗址数字化建模、沉浸式情景剧创作等方式,系统挖掘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红色资源。在非遗传承实践中,各团队直面“原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分层保护-动态传承”的理论框架,既活动了学术价值、又呈现了实践启示。


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成果展示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吕红作总结讲话

郑州大学校团委书记王红晓致辞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昂
主持会议


12组实践团队进行汇报展示

合影留念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