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在三门峡市陕州区举办“党建+” 博士生工作站阶段工作总结会
  • 发布人:
  • 时间:2025-07-20
  • 点击:

7月17日,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举办的“党建+”博士生工作站阶段工作总结会在陕州区大营镇举行。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三门峡市科技局局长张坤士,三门峡市陕州区区委副书记孔利亚,三门峡市陕州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蒋立庆等校地领导出席活动。郑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大创专项办公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负责同志,“党建+”博士生工作站全体队员、大营镇机关党员干部及基层党员群众代表参加活动。

实地考察环节,与会人员深入省级“五星党支部”锦绣社区、辛店村,切身感受社区精细化治理模式与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成效,直观了解“党建+”博士生工作站队员在助力基层高效能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随后,与会人员参观了“党建+”博士生工作站成果展览,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与工作队员讲解,系统梳理了工作站运行以来校地协同助力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探索历程和实践路径。

总结会上,与会人员观看了纪实短片《智汇基层聚合力 党建引领强治理》,生动回顾了工作站队员在基层锻炼的足迹。工作站队员肖雨欣、谷沛沅从青年视角汇报了工作站的整体运行情况、阶段性成果产出及深入基层的感悟与思考。大营镇辛店村党总支书记赵茂刚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了村庄依托“党建+”博士生工作站开展校地合作、共促发展的实践体会。

座谈交流环节,孔利亚充分肯定工作站的成效:一是实现了理论实践的双向奔赴,硕博研究生为基层提供了破解党建难题的新思路;二是智力服务的精准滴灌,“1345”工作法、“锦快办”小程序等成果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三是人才熔炉作用显现,校地人员实现了双向提升。他对未来发展提出期望:要深化研究精度,产出陕州标识成果;拓展服务广度,推动智力资源覆盖全区多领域;提升转化效度,畅通成果应用通道。陕州区区委将强化保障,优化机制,合力打造驱动发展的“红色引擎”。

刘吕红围绕工作站建设与发展提出思考:一是肯定实践育人成效。硕博研究生沉入一线、深度思考、扎实研究,产出的调研报告根基深厚,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要求。二是强调构建长效机制。工作站建设要立足长远、系统规划、久久为功,建立师生联动、研究深化、点线面拓展等常态化、进阶式运行模式,避免“短平快”,积淀持久价值。三是深化双向赋能互动。学校在持续输送高校智力的同时,要积极引入基层智慧,邀请优秀镇村干部作为“实践导师”走进郑大课堂,通过建立专家库、开设专题课等形式,将乡村故事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理论转化的“双向滋养”。

王利国介绍了郑州大学历史沿革、办学规模、人才培养及“双一流”建设成效,对三门峡市陕州区为学校研究生提供的实践平台表示感谢,充分肯定“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的初步成效,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聚焦内涵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校地需求对接,优化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效能;要聚力品牌升级,系统凝练经验,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模式在校内相关学科复制推广。他结合自己在三门峡市挂职锻炼的经历,勉励工作队硕博研究生要珍惜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的宝贵时光,永葆赤子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勇于担当作为,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中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他表示郑州大学将持续深化与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合作,努力将工作站打造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试验田”、人才培养的“练兵场”和校地融合的“新标杆”,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据悉,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联合共建的“党建+”博士生工作站,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响应省委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在实践中探寻“五基四化”的创新举措。工作站自2025年3月揭牌以来,已选派10批、20余名师生接力下沉,将理论研究之“深”与实践探索之“实”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持续深化“高校智库+乡村实践”的双向赋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