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教故事(8)丨周文顺先生二三事
作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生动展现基层优秀教师楷模,弘扬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的精神风貌,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值此教师节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周文顺教授的从教生涯,领略其人格魅力与教学风采。
周文顺先生是郑州大学知名教授,若要在“知名”前再加修饰,“最”字当之无愧。没错,他是郑州大学最知名的教授,也是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郑大老师。我在郑大求学期间曾受教于先生,毕业后又多次聆听其专题讲座。周先生博闻强识,讲课风格独特,引人入胜,课堂效果极佳,拥趸无数,在学生中很有影响力。
初识:海报前的仰望与讲座中的震撼
第一次知道“周文顺”这个名字,是在校内海报栏的讲座资讯上。彼时,郑大文科区四餐厅对面有个很大的张贴栏,常贴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海报,也有学生会贴的家教、交友、 乐器培训等信息。
大一刚入学时,某日傍晚去餐厅吃饭,见张贴栏前围了很多人。凑近一看,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一场台海形势讲座的海报上。当时台海危机刚过不久,国民党党内争权倾轧、纷乱不已,“台独”势力日盛,“台海形势”成了热门话题。海报显示,主讲人为南开大学周文顺教授。看到“南开大学”四字,我顿时生出仰望之情——那是周总理的母校,恰巧主讲人也姓周,莫非有什么渊源?同学们议论纷纷,我便决定前去聆听。

六点半左右,八角楼104阶梯教室已座无虚席,来晚的同学或坐在过道台阶上,或站在教室两侧和后排。七点整,正当同学们小声讨论台海局势时,一位中年老师拿着水杯快步走上讲台,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
只见他把水杯放在讲桌上,环视教室朗声说道:“来了这么多人,没座位的同学可要受委屈了。我叫周文顺,下面开始我们的讲座。”说着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周文顺”三个字,写字的力道像锤钉子,黑板发出“咚咚”的声响,三个字也像钢筋弯折而成,结实瘦硬。因用力太猛,粉笔断了两次,有同学窃窃私语:“黑板会不会被锤个窟窿呀?”
讲座进入正题后,周老师旁征博引、激情四射,声音越来越高,讲到激动处猛地一拍讲桌,黑板擦“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天花板上的电灯仿佛都在“紧张”地抖动,吓得同学们连鼓掌都迟疑了三秒。旁边同学对我说:“刚才担心黑板,现在怕教室被震塌了。”
讲座最后,周老师喝了口水,郑重地说:“大家都关心明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我的基本判断是: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持续分裂,大概率会实现首次岛内政党轮替。”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料——民进党在大选中获胜,宋楚瑜出走成立亲民党,国民党继新党建党后再次分裂。这场讲座持续了约两小时,精彩之处掌声不断。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围到讲台前请教,周老师一一认真作答。
这是我进入大学后听的第二场讲座。第一场是军训期间在理科区学习堂听陈汉生教授讲中美关系,陈先生语言诙谐幽默,很吸引人,但因是组织参加,礼堂人多,离得又远,记忆不太深刻。而周老师的讲座在教室进行,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牌”教授,也是见过讲课最激情澎湃的老师,所以一下子就记住了他的名字。
再遇:毛概课上的“跨界”名师
再次见到周老师,是在大一下学期《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第一节课上。
当时信息技术尚在起步阶段,手机还是稀罕物件,家境好的同学腰间会别个BP机,只有少数“富且贵者”拥有手机,且是双向收费——接打电话都要钱,确实很贵。每学期开学,辅导员会发课程表,但上面并不写授课老师的名字。
专业课基本在14号楼220阶梯教室,公共课一般在八角楼。记得毛概课开课时,周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吃了一惊。待他转身在黑板上“咚咚咚”地写下“周文顺”三个字,开始自我介绍时,我小声问同学:“周老师不是南开大学的教授吗?怎么来给我们上毛概?”这位同学熟知老师掌故,悄悄告诉我:周老师是南开大学客座教授,正式身份是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的专职思政课教师。

先生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
周老师讲毛概就像开讲座,慷慨激昂、激情四射,极具吸引力,教室里掌声不断,只是同学们仍在担心黑板被锤个窟窿、天花板被掀开。或许因研究方向是台湾,且台海是热点,讲课中他会不时穿插台海话题。特别是陈水扁在2000年大选中获胜后,一次毛概课讲到两岸关系时,周老师拿起桌上的书,自豪地说:“同学们,这是本人写的《台陆关系通史》,这本书填补了国内台陆关系通史的空白。1919年五四运动曾血溅总统府,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的屈武先生,为本书题词‘化干戈为玉帛,求中华之振兴’,香港《大公报》将该题词发表,并称之为屈武绝笔……”说完自顾地“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透出无限的豪气,同学们也报以热烈掌声。

先生巨著《台陆关系通史》
周老师上课从不翻课本,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总能旁征博引,把毛泽东思想的博大内涵化繁为简,让同学们直呼“过瘾”,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满满。他的毛概课,是思修、马哲、邓论、政治经济学等所有思政课中到课率最高、评价最好的。
别看周老师讲课时“声震屋瓦”,课下与同学交流却和风细雨、和蔼可亲,有问必答。当时只道是寻常,以为大学里像周老师这样教思政课的老师比比皆是。后来才知道,周老师早在1997年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是多少教育工作者终生难以企及的梦想,也是高校教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同年,他还获全国政治理论课最高荣誉——首届“全国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称号(全国仅100名,含金量极高)。我们入学那年,周先生入选“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毕业那年,他又荣膺省“高校教学名师奖”,就连我们的毛概教材,主编一栏也都写着他的赫赫大名。
可以说,周老师是我此生遇到的思政课教师中的“天花板”,只是当时不懂珍惜罢了。
共鸣:央视生动诠释焦裕禄精神
毕业后第一次见到周老师,是在电视荧屏上。
2007年国庆前,得知周老师要在“十一”期间登陆《百家讲坛》主讲《焦裕禄》,我格外激动,决定假期守着电视,一睹他在央视的风采。
先生央视“百家讲坛”风采
10月1日中午12:50,CCTV-10《百家讲坛》,周老师身着浅灰色西装准时儒雅出镜,开讲“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连三天,他分别以《临危受命》《执政为民》《改天换地》为题,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史料,细致、生动、透彻地阐释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讲解中,周老师始终饱含深情,多次泪洒讲堂。讲到焦裕禄病重时,他动情地说:“焦裕禄有病,病得很重,却不愿去看,就在当地找了个中医开药方,可觉得药太贵,不肯抓,他说:‘咱是灾区,人民群众那么苦,药这么贵,我怎么咽得下去。’”讲到焦裕禄临终遗言“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时,周老师几度泪洒荧屏,我也感动得掉下眼泪——一是感动于焦裕禄亲民爱民的公仆精神,二是感动于周老师的动情讲解。这场连续三天的讲解,不仅是三集历史讲述,更是一场精神洗礼。

兰考焦桐
周老师的讲解,以鲜活细节与情感叙事,让焦裕禄从符号化的英模回归有血有肉的“人民公仆”本真,既是历史叙事的创新,也是精神价值的重述。他通过“细节重构”与“情感共鸣”,系统阐释了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又以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打破了传统英模宣传的刻板模式,让焦裕禄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社会,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标杆,使“县委书记的榜样”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正如他在讲座中所说:“焦裕禄的价值,在于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据郑大朋友讲,为讲好焦裕禄,周老师做了细致备课:专门去兰考实地考察,到韩村、姜楼、秦寨、张庄等地和村民广泛交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周老师说:“我的底气来自焦裕禄——焦裕禄感动了我,我就能感动全国人民。”
重逢:廿六载光阴里的师者本色
今年夏天,我到郑州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翻开培训手册,看到有一场关于中美关系与国际局势的讲座,便对同期学员笃定地说:“这场讲座的主讲人,十有八九是周文顺老师。”他一脸惊讶地反问:“你怎么这么肯定?”我笑着答:“我是周老师的学生,这类选题是他深耕多年的研究领域。”

果然,讲座那天,还没到上课时间,就见周老师身穿浅色短袖衬衣,胸前佩戴着熠熠生辉的党徽,端着玻璃水杯,健步走进教室。趁讲座还没开始,我快步上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向老师问好并作自我介绍,又请身旁同学帮忙,用手机定格下这跨越二十余载的师生合影。
讲座中,周老师依旧未携片纸,语速明快,精神饱满,激情澎湃;各类数据、典故依旧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讲到动情处,讲桌上的水杯依旧会被他的气势“惊”得微微跳起,一如当年模样;台下听众聚精会神,掌声依旧不断。
从1999年初识先生风采,到如今已逾二十六载。昔日那位声如洪钟、意气风发的中年师者,虽已年过七旬,两鬓染霜,但讲课时的赤诚与热忱、状态与气势,传递出来的那种穿透岁月、震撼人心的力量,依旧不减当年。回想起二十六年前第一次聆听先生讲座的情景,万千感慨涌上心头,遂填词《少年游·致敬周文顺先生》一阕,聊表敬意:
梧桐树下日影长,眉湖小白杨。
八角楼里,连珠妙语,坐听先生讲。
白驹过隙廿六载,先生鬓已苍。
讲台之上,纵论中美,声犹当年壮!
谨以此文此词,献给可亲可敬的周文顺老师,祝愿先生松鹤延年,福寿安康,岁岁常欢愉,事事皆顺遂。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