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2025级研究生深入了解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前沿动态,明确学术追求与人生方向,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开启求知问学新征程,9月12日上午,学院组织开展2025级研究生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学术副校长、学院院长刘吕红,学院党委书记薛安国分别主讲。

刘吕红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脉络展开系统阐释。她指出,同学们需深刻把握学科核心内涵与时代使命,紧跟学术前沿、坚持与时俱进,积极贯彻教育部学科调整与建设规划精神,持续提升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她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理想信念和目标规划的根本意义,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四个关键问题:是否明确人生方向、是否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是否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是否筑牢价值观基础。在介绍学科背景时,她介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现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键历史脉络,带领同学们学习“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等重要论断,通过生动的讲述帮助同学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渊源与时代价值,有效的提升同学们的专业认同和学习兴趣。

薛安国以“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给同学们授课。他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为脉络,向同学们讲述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并带领同学们重温九三阅兵,号召同学们自觉做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传承者。他带领同学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学习与思考,系统阐述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历程与核心内涵,倡议师生走进延安、踏上红旗渠,在黄土与渠水间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人民至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基因,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血脉融为一体,汲取初心力量,淬炼攻坚克难之志,涵育团队协作之魂,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他表示,同学们应当把学习收获转化为清晰的长期、中期与短期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检视自我、查漏补缺,真正将红色精神内化为个人前进的持久动力,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学院高度重视新生开学第一课。本次授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立场到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回响,系统阐述了理论涵养、价值塑造与使命担当的统一路径,为新生夯实理想信念根基、指明学术与人生方向,为广大同学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增强集体认同,提升专业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