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六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中原论坛——“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研究、全球史视野下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与改革研究”分论坛在郑州大学南核心教学区3-104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与郑州轻工业大学的青年学子围绕主题作宣讲发言。分论坛由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祁磊老师主持,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韦洪发教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涵教授担任点评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谢良卿从理论、历史、实践三维逻辑,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阐释“四个新”与文化自信的核心意义。西南大学肖富红聚焦信息化背景下文化生产传播的变革,分析文化基因碎片化、信息茧房等风险,从认识、价值、实践三个维度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方案。湘潭大学尤世豪从政治伦理、主体伦理、道德伦理,阐释“以人民径。北京大学李沐霖以地方刊物《青年论坛》为切入点,还原其运营模式与现实关切,揭示其历史角色,反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启蒙、改革风潮与青年热潮的交汇。厦门大学曹印文分析皖南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动员苏南帮会武装的策略、困局与调试,展现中共力量整合的弹性与逻辑。南开大学曾浩以新中国造纸原料政策的三次调整为核心,表示其本质是资源禀赋与发展诉求的博弈,谈到技术选择应避免简单政治化。华南师范大学哈佩妍分析了抗日战争后期延安知识分子下乡运动的背景、过程与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该“下乡”运动与新民主主义文化落地之间的内在关联。郑州轻工业大学陈怡昕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河南为案例,分析当时儿童保育面临的困境,提到其将育儿从家庭私事转为国家公事的社会价值,为当代托育政策提供借鉴。
点评环节,韦洪发教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选题价值与潜力,其次表示论文要精准定位,部分论文主题过大过泛致研究不深入,建议缩小研究范围、依托扎实史料提升深度。张涵教授提到要将时代命题转化为具体研究问题,聚焦理论与实践交汇点,兼顾宏观叙事与微观论证,通过文本细读、史料挖掘等夯实研究。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发言内容及分论坛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现场气氛热烈。“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研究、全球史视野下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与改革研究”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和亚飞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