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近日,学院组织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前往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开展了“青马行知”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承向,2025级班主任牛伟伟及专业教师代表带队指导,师生一行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在对话中感悟真理。

打破壁垒,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活动紧扣“理论武装+实践赋能+学科融合”育人导向。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关键坐标,其蕴含的都城规划智慧与社会治理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学最生动的“活教材”。学院创新采用“专业讲解+交叉探索”模式,旨在引导青年学子跳出书本,在实地探访中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复合型能力。
双师导学,解码文明演进逻辑
在“商都寻踪,文脉探源”环节,课堂被搬进了博物馆展厅。在博物院资深讲解员与学院专业教师的共同带领下,同学们系统参观了商代都城格局、礼制文明与市井生活展示。不同于普通的参观,随行专业教师全程进行“伴随式导学”,引导学生透过青铜重器与夯土城墙的表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深度剖析商代文明背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结构演变规律。这种将考古发现与理论分析无缝对接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理论瞬间鲜活起来。
学科交叉,激发青年创新活力
为增强实践教学的互动性与实效性,活动特别设置了学科交叉研讨环节。“镜溯商邑,影铸文心”创意映像计划与“商都问古,青春开讲”微采访同步展开。同学们化身“观察员”与“记录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角下的商都历史地位”、“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青年责任”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镜头定格历史光影,话筒传递青年思考,同学们在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中,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在实践中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行合一,厚植文化自信底色
“这次研学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学科交叉的魅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解码历史、观照现实的有力工具。”2025级学生陈敏怡在活动后感言,通过实地印证,她更清晰地看到了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结构演变的辩证关系,也更加坚定了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感。
本次“青马行知”综合实践课堂,是学院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一次生动探索。未来,学院将继续深耕实践育人沃土,引导广大学子在“两个结合”中汲取智慧,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合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审一校丨郑丹群
二审二校丨徐志翔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