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院学子打卡“最早大邑商”,触摸3600年前的文明心跳
  • 发布人:
  • 时间:2025-11-25
  • 点击:

缘起·听见历史的回响

3600年前的夯土城墙,是否还留有先民的体温?庄严厚重的杜岭方鼎,诉说着怎样的王朝气象?

为打破书本与现实的壁垒,引导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中华文脉,2025年11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2025级全体本科生,走出教室,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这一次,学院把思政课堂搬进了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寻根溯源的文明探索之旅。

商都寻踪·探源文明根脉

“这里,是3600年前的商王朝核心。”

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一行步入历史深处。从“王朝肇始”的恢弘气象,到“商都遗珍”的细腻生活,大家屏息凝视,细细品读。

看,杜岭方鼎折射出的青铜礼制与王权威仪;听,陶制礼器诉说的先民智慧与生活百态;悟,巍巍城墙见证的早期都城规制与文明高度。

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场关于“早期中国”的深度对话。同学们在文物细节中,读懂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让“文化自信”有了最直观的注脚。

62E5D

镜溯商邑·定格青春印记

谁说历史是沉闷的?在马院学子眼中,古老文明正青春!

“趣味互动”环节,博物馆变身“大型实景课堂”。同学们脑洞大开,手持商代纹样手举牌,以斑驳古城墙和青铜重器为背景,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花式打卡”。

每一张合影,都是青春与历史的重逢;每一个镜头,都记录下文明传承的温度。寓教于乐中,抽象的历史记忆化为了鲜活的青春体验。

4359F

商都问古·发出青年之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观不仅是输入,更是输出。在“商都问古”环节,同学们化身“国宝推荐官”,通过随机采访与互动分享,畅谈对早商文明特质、青铜工艺及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理解。

从被动聆听转变为主动讲述,大家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用年轻化的视角解读古老文明,展现了新时代马院学子扎实的理论素养与昂扬的精神风貌。

心声·赓续文化薪火

活动感悟

“踏入郑州商城遗址博物院,三千六百年的时光仿佛瞬间可触。当书本上冰冷的‘早商’二字化为眼前庄严的杜岭方鼎、斑驳的古城墙,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这次实践教学,是一次真正的‘行走的课堂’。我深切体会到,文化自信并非空中楼阁,它正根植于脚下这片土地深厚的文明积淀之中。作为青年学子,触摸历史根脉,更感肩负传承重任,当以青春之力,让中华文脉生生不息。”

——2025级本科生杨欢

结语

文明探索永无止境,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此次博物馆之行虽已圆满落幕,但关于文明的思考仍在继续。学院将继续秉持“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理念,打造更多高质量的“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实践中勇担使命,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一审一校丨郑丹群

二审二校丨徐承向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