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学生心中的严师益友,用舞蹈搭建爱的桥梁
——记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贾琳老师
今年9月10日,在郑州大学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来自音乐学院的贾琳副教授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发言。“教育应该是温暖的,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贾琳的发言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00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贾琳进入郑州大学音乐学院担任舞蹈教师。17年来,她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累计20多门,年超工作量七百多节。因在教学方面的突出成绩,贾琳曾获得“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郑州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等荣誉。17年来,贾琳在舞蹈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爱书写了与学生相伴成长的一段佳话。
做严师,用一个个细节塑造优秀舞蹈人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贾琳从4岁就开始学习舞蹈。大学期间,由于业务功底扎实,她作为优秀派遣生,到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民族民间舞,专业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随后,她又进入白俄罗斯文化艺术大学攻读舞蹈学硕士学位。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贾琳来到郑州大学音乐学院工作。她热爱教师职业,一心投入舞蹈教学工作,一干就是17年。无论日常的演出、比赛等工作多忙多累,贾琳都把上好舞蹈课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课前她认真准备,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精细化的教学内容;课中,她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下,她常和学生们沟通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汇报,督促同学们巩固练习。
贾琳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非常严格,每次准备比赛,她都会不断地在动作、音响、灯光等方面调整细节,有时嗓音嘶哑也毫不在乎,直到满意为止。特别是集体舞蹈,她会为学生制定严格的标准,同时,还要求学生心怀集体,做品德高尚的舞者。学生甘胜楠说自己的老师:“贾老师教我们做事就要做到优秀,做人更要品德兼优、德才兼备。”
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贾琳也十分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她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多次到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进修深造,通过吸取前沿的专业思想,学习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我始终把教学工作看作自己的职业的生命线。” 贾琳说。
做匠人,用一次次坚忍成就卓越作品
贾琳对舞蹈事业精益求精,她创作的《天籁》《红旗颂》《梦回草原》《唐三彩》等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捧回大奖。而在这些荣誉背后,是日日夜夜付出的辛酸与汗水。
贾琳节假日加班,寒暑假不休息已成家常便饭,甚至生病刚做完手术,为不影响学生们的课程、排练和演出,还咬牙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但贾琳从不要求减少工作量,她认为“学生来到音乐学院学习就是对我的信任,我有责任对得起这份信任。”
舞蹈课程不仅需要脑力劳动,还要做示范,也是个体力活。由于长年累月地练功和做示范,她的两只后脚跟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走起路来有时钻心的痛。贾琳说道:“家里的老人看到后,为我不知流了多少泪。”
2018年,贾琳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他们每天从早到晚排练,坚持排练了9个月,通宵达旦是常事,贾琳的嗓子也从好到哑、再从哑到好;有时,贾琳躺在床上已是后半夜,突然想起几个动作就赶快爬起来再跳几下。 贾琳说:“对待作品就像十月怀胎孕育了自己的孩子一点都不为过。”
最终,她带领学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那一刻感觉自己为学校、为河南高等舞蹈教育争了光、添了彩,我们心里无比骄傲和自豪。”贾琳说。
做妈妈,用一份份爱心温暖每一位学生
亲身示范每一个动作与姿态,动作间的衔接,舞句与舞段…… 贾琳用舞蹈搭建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我用舞蹈和学生交流,因为我深深懂得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灌输,教育应该是温暖的,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贾琳说。
为了照顾辛苦训练的学生,贾琳自费为舞蹈教室添置饮水机,夏天给学生买西瓜水果,冬天给学生买面包牛奶。她时常对学生说:“孩儿们,大家赶紧吃,多吃点……”学生崔佳甜说:“暑期的排练我们虽然有痛苦、汗水、泪水,但更多的是欢乐,是贾老师带给我们了温暖。”
2017年4月,贾琳发现自己声带经常哑,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尽快做手术,她却坚持等到研究生答辩完才去做手术。手术后一个月卧床不能动,可贾琳心里还放不下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她让学生来到医院,在病床上为学生指导论文,贾琳侧着头一字一句地提出建议,翻身也需要人帮忙。“真的特别感动,也很心疼老师,感觉她把我们当成她的孩子一样对待。” 崔佳甜说。
真心实意爱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些付出得到了学生们极大的认可,许多同学毕业时两眼含泪与她依依惜别。去年教师节,学生们在她的办公室里用细线挂满了贾琳的照片,“当时我一下子就泪流不止,学生们让我说点什么,但我感动得一句话也不说出来。” 贾琳回忆道。
贾琳说:“我热爱舞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这两个儿时的梦想今天都得以实现。我一定要努力通过舞蹈搭建桥梁,把爱撒播给我的学生。“(撰稿 学生记者
李林翰 赵芯冉)
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音乐学院贾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