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大学商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一、提升高等教育结构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王海杰,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11月12日,省委书记刘宁在郑州大学主持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会时强调,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专章部署,对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提出要求。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对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河南而言,重塑高等教育结构能级,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拔尖创新人才“河南方阵”,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贯彻落实“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和实现“1+2+4+N”目标任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关乎河南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问题导向:清醒认识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方位

近年来,河南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毛入学率持续提升,“双一流”建设实现突破,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然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先进地区发展水平,河南高等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在:

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适配度不高。部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一定惯性,与河南重点产业链群的匹配度有待提升。一些传统学科改造升级较慢,而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力度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亟待加强。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强化。高校科研资源向教学转化不够充分,本科生早期接触前沿研究、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偏少,科教分离现象依然存在。

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仍需拓展。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健全,“校热企冷”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真实需求、生产技术迭代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部分毕业生实践能力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服务地方发展的贡献度有待提升。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待完善,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认清这些短板,不是为了否定成绩,而是为了更精准地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唯有直面问题,才能精准施策,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改革方向:系统谋划高等教育结构重塑之路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河南方阵”,必须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优化结构为主线,实施一系列战略性、牵引性举措。

强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构建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学科体系。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必须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动态调整机制。一要精准对接。围绕河南打造重点产业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系统梳理各产业链对关键核心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清单,引导高校优先设置、加快发展与之相关的学科专业。二要优化存量。大力推动传统工科、理科、人文社科专业转型升级,注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低碳等新内涵。三要布局增量。积极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现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相关交叉学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通过“调、停、并、转”,形成与河南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集群。

深化科教融汇,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成长成才。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要打破科研与教学的壁垒,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一要推动平台开放共享。推动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等省实验室以及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更大力度向高校学生开放,将其打造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二要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完善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在真实科研环境中激发兴趣、锻炼思维、提升能力。三要改革教学模式。推广研究性教学、项目式学习,将前沿科研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

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产业急需的卓越工程师与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一环,要构建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一要创新组织模式。大力推广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建设模式,依托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共建共管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二要深化过程融合。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开发、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全面推行“双导师制”,引进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参与授课和指导学生。三要强化实践环节。建设一批高水平、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延长高质量实习时间,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强化“双一流”建设,构筑中原人才高地。“双一流”建设是引领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提升的龙头。一要聚焦重点,强力支持。集中资源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提质进位,强化基础学科、优势工科和特色人文社科建设,力争在国家级平台、重大项目和顶尖人才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发挥“头雁”效应。二要特色发展,多点突破。支持一批特色骨干大学(学科)建设,聚焦若干优势领域做精做强,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科品牌,打造河南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三要以点带面,整体提升。通过“双一流”建设的辐射带动,激发全省高校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治理体系等方面实现整体跃升,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河南行动: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河南持续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将重塑高等教育结构能级的战略部署转化为生动实践。

在“双一流”建设方面,郑州大学正聚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化学等一流学科,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高层次人才。河南大学则在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发力,并强化人文社科优势,探索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特色骨干大学建设方面,各高校紧密结合自身定位与区域产业需求。例如,河南科技大学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领域,河南工业大学深耕粮食产后安全与加工领域,河南理工大学强化安全与矿业工程特色,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突出水利水电优势,均在特定领域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精准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全省正大力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五唯”倾向,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创新研究;优化高校科研组织方式,鼓励跨学科、跨院校协同攻关;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评价机制,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重塑高等教育结构能级,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河南方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和扎实不懈的实践探索。全省高等教育战线应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努力构建与河南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中原大地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科技自立自强的策源地,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贯通产学研用链 激活高校创新策源引擎

(汤凯,郑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对新时代高校充分发挥创新策源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河南而言,如何贯通产学研用链条,充分激发高校创新活力,让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是推动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关键所在,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战略定位:深刻认识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的时代使命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承担着探索未知、揭示规律的重要使命。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高校凭借多学科交叉、人才集聚、学术自由等优势,在开展好奇心驱动和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科技发展史看,绝大多数颠覆性技术、革命性创新都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阵地,为科技创新提供着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高校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今天,高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创新人才的规模化培养,是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高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平台。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重大科技创新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科技突破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高校在孕育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方面的独特潜力。

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节点。高校通过知识溢出、技术扩散、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一所高水平大学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甚至催生新的产业集群。高校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区域的创新能级和发展后劲。

突破路径:构建激发高校创新活力的政策环境

强化基础研究,筑牢创新根基底座。加大财政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建立持续增长机制。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和原创性探索。完善基础研究项目遴选机制,对非共识项目、颠覆性技术研究给予特殊支持。鼓励高校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开展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推动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有机结合。支持高校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支撑。建立基础研究人才长期培养机制,营造潜心研究、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可以实施“基础研究攀登计划”,在数理、化学、生命、信息等基础学科领域布局一批重点课题。同时,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育种等优势特色产业,设立产业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专项。要特别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设立“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给予稳定支持和充分自主权。此外,还要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超算、精密测量、材料表征等领域建设一批共享平台。

创新组织模式,提升科研攻关效能。改革高校科研组织方式,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协同创新。围绕河南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打造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在实践层面,推动成立“交叉学科学院”,设立交叉学科研究基金,鼓励组建跨学科团队。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推动省实验室与高校深度合作,建立“核心+网络”的创新体系。

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动科研资源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产学研联合培养,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要求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推行完善“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科研环境中成长。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优化推行“产业导师+学术导师”双导师制。未来技术学院要打破传统专业界限,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现代产业学院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

完善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懂科技、懂市场、懂管理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科技成果披露、评估、转化全流程管理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创业、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成果转化。建立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补齐成果转化中间环节短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可以实施“成果转化畅通工程”,建立全省统一的技术交易平台。在高校普遍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设立概念验证资金,支持早期科技成果的可行性验证。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重点解决工程化、工艺化问题。同时,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

河南实践:高校发挥创新策源作用的成效与未来路径

“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提升。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省实验室与高校深度合作,成为重大创新策源地。依托全省高校建设各类国家级科研平台4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000余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丰硕,科教融合深度推进。全省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支持数万名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成为科研攻关的重要生力军。高校毕业生留豫率稳步提高,为河南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各高校还积极探索跨学科培养、国际化培养等新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服务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成果转化效能提升。高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与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增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南落地转化。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蓬勃发展,孵化培育大量科技型企业。高校智库建设成效显著,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高校的创新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河南高校创新策源作用发挥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高水平创新平台仍然不足,缺乏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偏少,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深入,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灵活,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

面向未来,河南高校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首先,要强化战略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河南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和科研方向。在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学科。其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完善治理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再次,要加强开放合作,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创新联合体。最后,要营造创新文化,培育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甘于奉献的创新氛围。

下一篇:商学院举办学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专题指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