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大学商学院!

讲座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报告 > 正文

2020年11月11日《河南日报》第8版

河南,科技创新如何融入新发展格局

王海杰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是当前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稳定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十四五”时期河南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链

科技创新能够加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河南应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方向,坚持“四个面向”,着力破解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技术问题。一是围绕全面实施“三区一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规划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的战略需求,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生物与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种业、农业物联网和装备智能化等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二是围绕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河南优势产业,研制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产品,以优势领域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在高端重大装备、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通信与信息安全、重点功能性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在现代食品制造、煤化工清洁生产、高性能钢铁及铝合金等传统产业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研发一批差异化中高端产品,推动产业改造升级等。

优化创新体制机制

科学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河南应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一是推进产学研协同。深化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核心,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现代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通过政策资金等手段引导企业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进行研发创新。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河南中心、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为依托,加快建立覆盖全省、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网络,积极创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努力实现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有机衔接。

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是承载科技创新活动的物理空间、机构组织或产业形式。一是丰富完善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河南应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综合载体作用、自贸试验区的改革辐射作用、自创区的创新示范作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引领作用。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研发平台。支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孵化平台,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快构建各类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支持中小企业申报建设各级各类实验、研发平台,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对接。二是制定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计划。在轨道交通、信息安全、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其体制新、机制活、潜力大、成果转化快的优势。

集聚多元高端创新要素

开放创新是诸多国家和地区汲取外部创新资源、弥补自身创新短板的有效路径。一是构建技术转移市场体系和“引进来”“走出去”为主要路径的内陆地区科技创新新模式。充分利用河南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枢纽和核心节点地位,面向全球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鼓励和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外资研发中心来河南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河南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二是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性研究和战略性创新的主体,在重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领域具有优势。河南应以强化基础前沿研究为重点,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四个面向”,增强创新发展基础支撑,包括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学问题研究。应借助“双一流”高校和区域特色骨干大学的学科优势,组建大学科技园区,引导高校园区、科技园区与产业集聚区“三区联动”,形成高校、政府、企业之间产学研用的协同与贯通。

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一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应以“双一流”高校为龙头,以地市特色骨干大学为支柱,以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创造技能的内在整合为基础,特别是借助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提升创新型科技人才多元复合的设计能力、集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其他创新能力。二是围绕创新链优化人才政策链。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体系,突出以事业引才、产教育才、环境留才,完善人才的发现、引进、激励、评价和成长机制。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如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以及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健全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为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科研条件和服务保障。

着力营造创新生态

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深入开展的支撑。要弘扬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塑造大胆创新、不惧失败、自由自主的创新氛围。要加大科学素养在全社会的普及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向公众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切实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建设,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

(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上一篇:金融系教学科研系列沙龙(三)——回归经济金融基本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我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教授在《河南日报》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