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大学商学院!

学者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者观点 > 正文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而言,这一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河南韧性城市建设的紧迫性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不仅关乎区域发展安全,更是中部地区探索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新路径的重大要求。一是国家战略支点的安全屏障。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河南韧性城市建设直接关系国际供应链的稳定和国家战略通道的安全;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关系着国家绵延千里的生态安全、防洪安全与生态修复;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关系着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与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二是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农业大省,河南韧性城市建设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大局;作为中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转型的典型区域,关系着近1亿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与质量;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份,关系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大改革成效。三是高密度大流动人口区域防灾减灾的核心承载。作为全国人口大省,河南韧性城市建设直接关系超大规模人口安全保障;作为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典型区域,关系着高密度城市群防灾减灾能力的整体提升;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点省份,关系着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下公共安全风险的防控成效。

河南韧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物理韧性建设着力基础设施系统升级。物理韧性作为城市韧性的物质载体,其核心在于构建具备抗干扰、自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基础设施系统。河南通过系统性推进交通、能源、数字等关键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创新性地构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韧性体系,形成了“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弹性化储备”的三维韧性提升模式。沿黄城市带洪水高风险区限制开发政策,郑汴洛韧性走廊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布局,郑州市实施的“深隧+智慧泵站”工程,新乡市建设的“口袋公园+地下蓄水池”复合系统等,形成了多层次的风险防控网络,显著提升了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制度韧性建设突出治理模式创新。城市韧性不仅依赖物质基础,更需要制度体系的保障。近年来,河南在城市制度韧性建设中,以治理模式创新为核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数字化赋能和多元协同治理,构建了更具适应性和恢复力的制度框架,推动政府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供了有效保障。《河南省城市韧性评估细则》规定了韧性指数季度发布制度,为城市韧性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防汛抗灾领域,创新“五预联动”机制(预报、预警、预判、预案、预演),显著提升了城市应急管理效能。

经济韧性建设注重产业生态优化。一是通过多元协同与集群共生提升产业链韧性。河南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避免单一产业依赖。二是通过科技驱动与数字化转型为创新链赋能。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设立产业研究院、孵化科技型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三是通过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为价值链减碳。河南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产业生态,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发展。

社会韧性建设强调基层网络构建。河南注重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激发社会韧性活力。郑州市建立“社区网格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基层应急队伍,在防汛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阳市推行“企业安全联盟”模式,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共享安全资源,形成风险共担机制。此外,河南还创新“韧性社区”建设标准,通过居民参与、资源整合,提升基层自主应对能力。

河南韧性城市建设未来展望

河南韧性城市建设应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韧性城市建设新模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韧性城市建设需要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将安全发展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重点防范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风险。完善城市安全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多灾种、全链条的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城市抗冲击和快速恢复能力。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农业大省优势。依托农业资源禀赋,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韧性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应急粮库建设,确保粮食供应链稳定。发展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增强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利用农田、湿地等生态资源构建缓冲带,提升城市生态韧性。三是注重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构建城市数字孪生系统,推动智慧化管理。推广抗震、防洪等新型建筑技术,增强基础设施韧性。建立应急科技攻关机制,培育本土化防灾减灾产业。四是强化协同治理,构建多元共治格局。韧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应急协同机制,提升整体响应能力。加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公众风险意识。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韧性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夯实建设基础。为确保韧性城市建设落地见效,应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设立专项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建立科学的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建设成效。

基于以上思路,河南韧性城市建设应立足长远、分期推进。2025—2026年,着力突破当前最紧迫的薄弱环节。防洪排涝方面,加快实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工程,重点推进郑州、新乡等易涝城市的地下管网改造,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产业备份方面,在郑州、洛阳等城市布局战略性产业备份基地,建立关键产业链“双备份”机制。同时,完成全省重要基础设施抗震加固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2027—2028年,着力在补短板基础上实现整体跃升。重点打造以郑州为核心,洛阳、开封、新乡等城市协同联动的黄河流域韧性城市示范带,构建“智慧+生态”的流域防洪体系,实现沿黄城市防洪标准全面提升;建立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形成“1小时应急救援圈”;创新“农业+韧性”发展模式,将粮食安全与城市应急保障有机结合。2029—2030年,着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深度应用数字技术,建成全域覆盖的城市安全感知网络和智能决策系统,实现风险“超前预警、精准防控”。同时,将传统营城理念与现代技术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韧性城市发展模式。(作者系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二级教授)

媒体链接:https://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5-08/22/node_19.htm

下一篇:《中国教育报》刊登我院经济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育英才 重实效 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