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晚回归平常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04-01-01 点击数: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至今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不可否认的是,春晚早已成为了中国人的节日大餐,成为改革开放年代的新民俗,成为一种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国家品牌,许多艺术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春晚也是新年伊始百姓最热门的议题之一。截止今年3月1日,在GOOGLE网站上输入“2010年春节晚会”的关键词会获得约 9540,000 条搜索结果。但是,这些年来人们对于春晚的非议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10年的春晚更是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就连屹立春晚20年不倒的表演艺术家赵本山也遭遇了很多批评。央视认为,观众对春晚的满意度高达80%,但一些网络调查的结果却与其大相径庭。新加坡《联合早报》
2月
23日
发表了署名于泽远的文章,题为《央视春晚何去何从》,引用了一项调查结果,截止
2月
22日
,有35.5%的网友认为今年春晚“不如往届,退步了”,31.1%的网友选择“一般般,没进步也没退步”,更有18.8的网友声称“很不喜欢,十分厌恶”,认为“整体感觉比往届出色,很喜欢”的网友仅占14.6%。那么,耗资数亿的春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本人认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第一,过度的精品意识与多种因素的混杂,使春晚面临巨大压力。从政治上看,作为春晚自然要弘扬时代精神,关心民之所系,必须精益求精;从文化上看,春晚要融雅与俗、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如此庞杂的因素组合使春晚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很难以轻松自如的状态进行艺术的创新。
第二,商家的大量介入,对广告时段的争夺与竞争,使春晚变了味。在春晚节目中是否应该植入广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然,春晚作为一台被全球华人聚焦的大舞台,用广告元素推广民族品牌无可厚非,但广告的硬性植入扰乱了节日的气氛,必然会引起了百姓的普遍反感。
第三,人们的过高期待使春晚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春晚的社会影响,加上媒体的过度炒作与渲染,使全国人民对春晚的期望值超越了现实。而在文化生活如此丰富,艺术元素如此活跃的现时代,任何一个文化品牌都不可能包罗万象,永驻潮头。
鉴于以上分析,本人认为,对于春晚这样一个民族文化品牌,追求精品与卓越的理念不可改变,但是要让春晚可持续发展,更为民所爱,那就必须让春晚走出美丽的幻境,回归平常。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媒体应以平常口吻宣传春晚,减少各种针对春晚的热炒活动(包括节目评选、网络竞猜等)。
第二,慎重对待春晚期间的广告植入,保持节日气氛,淡化商业因素。
第三,春晚自身要降下姿态,回归综艺类晚会节目的平常状态,坚持传统文化的本源,多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发掘艺术精品,春晚既然已被老百姓定位为“新民俗”,那么贴近百姓生活是她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
第四,引导民众以平常心态看待春晚、呵护春晚。要明白一台春晚无法诠释传统春节的所有精神价值,再大腕的明星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层面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品位。尽管艺术家们耗尽智慧,殚精竭虑,但是艺术的创新有自身的规律,更要有时间的积累,有生活素材的积淀,并非一蹴而就,观众也不要过度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