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作用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者: 时间:2024-03-05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如何发挥作用?从功能上看,高校具有教书育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等主要功能。其中,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更与新质生产力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会集地和创新成果集聚地,高校在孕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责任重大。

其一,大力支持高校开展基础研究和协同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劲驱动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与优势集中表现在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上。据统计,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70%以上来自大学。我国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占比也连年保持高比例,大量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来自高校。

在这一良好基础上,高校更应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前瞻性研究。瞄准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取得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需要团结的力量。有组织科研是高校联合其他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举措,能够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战略科技力量强强联合,并引领其他社会创新主体共同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强化自身建设,以有组织科研推进协同创新,汇聚国际国内顶尖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国家队”,培育科创后备力量孕育科技创新“国青队”,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更有作为。

其二,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形成现实的新质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强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催生新引擎、激发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步。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对方方面面均有涉及,由科技成果到生产力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更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具有学科齐全、融合交叉、人才汇聚、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整体优势,发挥着创新源头的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重要的成果供给方。然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可以说其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强调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链条,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是高校科研成果落地的重要机遇。高校要用好用足现有政策支持,让科技创新成果在拥有科研价值的同时产生经济价值。

其三,要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特别是与经济建设相融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校依托于所在城市乃至区域,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其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如何找准定位,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是其需要作答的必答题。

从现实来看,越是高端的产业,越集中在高校与研究机构周边,技术策源、产品转化、产业培育、组织创新也都因此受益。特别是围绕未来产业体系建设,部分地区已开始行动。如,江苏省计划分3个阶段构建未来产业体系,在南京、苏州建立先导区;上海提出围绕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建设15个左右未来产业先导区,攻关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时代,距离已经不是问题,高校不仅要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要有全国视野乃至国际视野。以“中国科技城”四川绵阳为例,绵阳本地高校并不多,但采用“云上两城”的方式引进成都、重庆的科研力量,形成“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目前已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南大学等24所知名高校展开合作,吸引包含重庆大学等离子与智慧能源团队在内的顶尖创新创业团队29个,并推动多项技术成果在当地实现产业化。“云上大学城”入驻高校和创新团队与在绵50余家单位达成技术合作,高校院所发布科技成果460项,推动在绵落地科技成果30项,有效助力绵阳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

其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之新,也蕴含着劳动者的劳动情怀之新、核心素养之新、职业精神之新。中共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为科技创新提供创新人才队伍支撑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应主动顺应时代所需、经济发展所需、产业变革所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思想政治过硬、专业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补足人才所需。

来源:团结网)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