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加强新时代民族学学科建设

作者: 时间:2021-03-02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民族学学科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守正创新,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学研究的时代命题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具有与特定历史时代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思想指南。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学研究的时代命题。

新时代加强民族学学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来展开。民族学学科建设离不开继承吸收、社会实践、学术环境、现实需要等基本条件,新时代这些条件的核心要素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密切联系。

从继承吸收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民族平等、民族发展等重要思想,以及老一辈学者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等学术观点,是民族学学科普遍认同且不断传承的重要思想,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从社会实践看,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还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激发各族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总结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对新的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也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

从学术环境看,当前民族学的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注较多。国家民委、教育部等四部委设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研究中心,许多学术团体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讨会等。笔者对中国知网相关数据作统计发现,目前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章近万篇,涵盖了民族学一级学科下大多数二级学科以及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学术探讨框架。可以说,已形成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研究的学术氛围。

从现实需要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结合实际凝聚共识,推动民族工作,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是民族学者的重要责任。研究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是新时代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加强民族学学科建设,为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民族学研究聚焦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民族与民族发展,根植于现实生活,致力于服务社会。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学学科要在不断完善发展中凸显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更加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标识性概念。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学学科系统内构建学科理论和概念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比如,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学科要更多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问题,增强理论解释力与实践指导力;中国少数民族史等学科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等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学科可以聚焦文化认同,在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上下功夫。另外,在相关学科的应用教材中,应补充、更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内容。当前,要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体系,发挥引领作用。

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问题。要持续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方面讲清楚五个相关问题:第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学科应明确阐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引领性,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第二,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中国少数民族史等学科应承担起论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的重要任务,讲明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历史等。第三,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认识不够深刻、思想认识有误区、实际工作抓手少等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学科应当发挥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廓清迷雾、正本清源。第四,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搞清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等学科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讲明白当前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弱势,为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学科可以综合发力,研究如何更好发挥物质支撑和文化认同的双重作用等问题。第五,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相关学科要改进研究思路,聚集民族工作如何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完善等现实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更好发挥民族学学科建设的社会功能。一是分析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多角度、专业性的学术分析和理论阐释,在方法上实现理论研究与社会调查相结合;二是总结提升功能,通过田野调查,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参与功能,将理论研究转化为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决策的过程参与、结果参与、监督参与;四是促进功能,将相关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行动,优化学术研究布局,发挥更大凝聚作用。

增强理论自信,创新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坚定了中华各族儿女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系南开大学—太和智库边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