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时代坚定不移走这条正确道路,要继承和发扬党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把握好每一条经验(即“十二个必须”)的内涵实质、精神要义,充分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针对新时代我们党的民族工作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用准用活这些宝贵经验,将这些经验发扬光大,推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不断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效运转。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层面不同、范畴不同,二者可以并存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这一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不仅要解决物质层面问题,也要解决精神层面问题,将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分裂斗争、维护国家统一紧密结合、一体推进。要深刻认识到,物质问题“管肚子”,精神问题“管脑子”,善于从政治上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要深刻把握这一重大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朝着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精准有效、更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向发展完善。
发挥民族地区自身优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要协调发挥好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提高国家支持政策效益,提升民族地区群众自信心,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援疆、援藏、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激发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和潜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这一重要论述清晰而深刻地指出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只有中华文化得到发展,各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发展。要引导各族群众坚决抵制虚化、窄化中华文化以及将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错误认识,从内心深处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的贡献,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的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贡献。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革命先辈故事,讲好国家功勋荣誉获得者、时代楷模等先进模范的光荣事迹,用先进事迹和伟大精神感染人、塑造人。创作出一批接地气、易传播、群众爱听爱看的优秀文艺作品,让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成为加强“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媒介和窗口,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引导各族群众提升思想观念现代化水平,继承发扬适合现代社会要求、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团结和谐相处的优秀传统思想观念。引导各族群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规范自身言行、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作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深刻认识到,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前提和根本,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上不能有差异。尊重差异性,要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把增进共同性作为改进民族工作的方向,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差异,既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面向汉族和东中部地区,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充分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实际,结合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特点,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方位嵌入作为统筹城乡建设布局的重要考量因素,在产业规划、商贸市场选址等具体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加大对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投入,引导各民族相互嵌入。以公租房、廉租房、拆迁房等房屋分配为切入点,以居住空间嵌入,带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全方位嵌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氛围。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在开展创建工作过程中,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不但要注重巩固民族团结,还要关注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迈向现代化。要引导各族群众、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宣传教育、公益活动等,丰富创建工作形式。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制作播放更多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视频短片等,引导各民族深化网上交流,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提升各族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行动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党员教育,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等途径,引导广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融入教材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在国家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