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作者: 时间:2022-01-11 点击数: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大责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多次强调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国之大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环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大思政育人格局,引导各族学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始终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信心,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纳入党课、团课培训内容之中。通过编写专用教材、召开主题班会、举办学术论坛、开展专题培训、设立研究课题等多种方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党的民族理论重大创新成果学习好、使用好,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依托党(团)支部“三会一课”,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读书班等不同形式,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切实做到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共同价值追求。

  用中华文化浸润人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高校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把中华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浓厚氛围,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作一批讴歌党的光辉历史、展示中国精神、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校园文艺精品。创新育人载体,深化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举办文化讲座,打造中华文化长廊,开展书法、绘画、剪纸等文化培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各族师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新时代更好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

 用党的百年辉煌成就激励师生。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高校要大力宣传党的百年辉煌成就,讲好党的百年奋斗故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铭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活动,引导师生同上“维护民族团结,争做时代新人”大思政课,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共建美丽祖国、共圆伟大梦想。

(来源:中国民族报)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