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理解,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准确地认识、理解、看待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而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点。
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血脉相连,文脉相通,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上,中央王朝先后实行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对民族地区进行因俗而治的管理。明清之际逐渐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对民族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从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看,随着各民族交往深入,中央王朝管辖范围逐步扩大;随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管理越来越直接、具体、细密;随着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增强,各民族在传承、保留一定民族特点的同时,共性越来越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所有56个民族的共同称谓,而不是把56个民族简单加在一起的称呼。中华民族中的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是具有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的实体,形成了各民族血肉相连、情感深厚、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有连绵不断的五千多年文明史,有持续修纂史书的文明传统。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系统记录了中央王朝的历史,其中的《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还记载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从修史传统反映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中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儒学主张“德治”和“仁政”,儒家思想总体上为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提供了精神支撑,对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起着积极作用。以儒学典籍为标准的科举考试,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中国不仅在统一时期的王朝实行科举,在多民族王朝分立时期,各王朝也纷纷实行科举。如宋辽夏金时期,各王朝都实行科举,把这一以儒学为基准选拔官吏的制度推向更边远的地区。同时,各民族也在中华文明总的文化氛围下,发展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比如辽、夏、金三个王朝都仿照汉字创制了民族文字。而各王朝创制文字后,首要的都是翻译《论语》《孝经》等儒学经典著作,同时也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元朝和清朝都全面赓续儒学文化,实行科举制度,并都以汉文为最主要的通行文字,继承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琳琅满目的各民族文字文献,其中包括以汉文为主干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的合璧文献,都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进程中,朝代不断更迭,但对中国的认同却连绵不断。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中国历代形成了五行德运之说,各王朝讲究五行相生,用五行中的一个字为代表,标识正统。不仅中国统一时期的王朝有德运,分立时期各王朝也都争相确立本朝德运用字,以标榜继承中国正统。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德运分别为水、木、火、土,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皆为水德。宋、辽、夏、金各朝的德运分别为火、水、金、土。这证明,当时各王朝虽然是由不同民族建立的,但都将自己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统或支脉。宋朝和辽、夏、金王朝都认同中国,相互间往往以南、北、西、东方位相称呼。辽、夏、金都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并参照中原王朝的法典制度制定法律,丰富了中华法系的内容。这是对中华民族政治和文化的高度共同认知,是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突出表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中国即使在王朝分立时期,也能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体现出各民族逐渐趋同的大趋势,这凸显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各民族都自觉认同中华民族。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史。身处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各族人民,对此有深切体会。历史文献,包括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对此有大量生动记载。比如,出土的西夏户籍账,明确记载了党项族和汉族通婚的事实,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例证。一些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党项、女真等都消失了,其血脉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更表现出民族交融的大势。
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中华民族史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应继续夯实资料基础,在重视汉文文献的同时,注重挖掘各民族文字资料,使文献和文物资料“活起来”。应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加强宏观、综合性和对比性研究,对重要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加强中华民族史优秀著作外译出版工作,在国际交往中提升话语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