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双丰收,桃李满天下——记校民进会员、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刘宏民教授
作者:党委统战部 时间:2016-11-30 点击数:
近日,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评审结果揭晓,民进中央委员、省政协委员、校民进会员、药学院刘宏民教授摘得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刘宏民教授1994年来到郑州大学任教,二十年如一日在育人一线辛勤耕耘,桃李成蹊。作为药学院院长,他带领科研团队敬业工作,成果斐然。
梦想不息,为师学习不止
上世纪七十年代,十四岁高中毕业的刘宏民当上了“赤脚医生”。这段为乡亲街坊们看病、送药的经历,使刘宏民体会到一剂能解除病人痛苦的良药是多么地宝贵。大学时期,刘宏民学的是中医药专业,同时他还自学了许多医学、药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他后来确定药物化学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有机化学老师在讲解实验时,特别强调注意观察实验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洞察和发现新的反应现象,综合运用基本反应机理,实验技能和光谱解析知识去分析判断和发现新问题。这些都给刘宏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刺激了他更加努力地学习,“今后也要对专业知识熟知到这种程度”他暗下决心。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积累,刘宏民教授已经对分子结构的了解烂熟于心,波谱解析课上,他在黑板上随时就能画出复杂的天然药物分子结构图,每每令学生们惊奇赞叹。
如今,已经在药物化学领域颇有建树的他,还坚持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对大量知识的丰富占有使他在许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中能够游刃有余。“学生们老是夸我厉害,什么方面都了解,我就告诉他们,永远保持学习是最重要的。”刘宏民说。
桃李蹊下,方显教师本色
作为药学院院长,刘宏民教授的行政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始终坚持给学生上课,对象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多个层次。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学科兴趣,刘宏民坚持给大一新生讲药学概论。“我给大一新生上课不是为了传授多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劲头,让学生的理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他结合日常生活,给同学们举例子、讲体会,一点点引入了药物的研究、生产、监管以及流通销售的过程。
为了优先满足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刘宏民教授常把研究生的课安排到晚上或者周末,研究生们也并无怨言,因为只要自己有疑问,刘教授总是会耐心解答。“刘老师的讲课方式非常灵活,就像维基百科一样,一个链接就是一个新思路,同学们对刘老师的课都非常感兴趣。”研究生二年级的时运凯说道,刘教授在课上思维活跃,每堂课都能带给大家带来许多启发。
刘宏民指导的博士后、博士生和研究生近200人,桃李满天下。严琳博士、姬小明博士、段迎超博士等人分别在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院大学等高校担任青年骨干教师。徐海伟博士留校任教后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河南杰出青年人才称号。徐汶、袁冬等多名博士在医院、药物研发企业很快成为了业务精英。
剑指创新,培养科研英才
刘宏民教授一直提倡,应在本科生时期就让学生加入科研课题的。他强调,本科生时期如果单纯的学习理论,则会使实践能力相对减弱。相反,若是能是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则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
一次,一名学生在做实验时加错了试剂,实验结果发生了改变,起初学生并没有在意,直到刘教授在实验室偶然看到了保留的核磁共振图谱,敏锐的专业素养告诉他这个“小意外”并不简单,他鼓励这名学生重复实验,继续探索,果然,一个新的化学反应被发现了,这促成了这名学生的博士论文,成为他科研的一个方向。
刘宏民教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他常对学生说要“敢于异想天开”,而不是循规蹈矩。“我开玩笑说,实在不行你就从地上抓一把土,放试剂里看看反应,要有意识的‘犯错’。”他笑说,他喜欢学生善于观察,多思考问题,能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希望培养出的都是实用性创新型人才。
刘教授积极建设各种科研平台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创新研究条件。获发改委支持的生物医药检测评价中心、教育部药物关键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校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学生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提供了空间。
郑一超是刘教授带出的博士,现在也成为了药学院教师队伍的一员:“平常的工作很忙,除了必要的会议以外,刘教授几乎推掉了所有应酬,一有时间往实验室里钻。”郑一超说,在刘院长的带领下,整个学院钻研科研的氛围非常浓重,师生都充满了热情,药学院的实验室一度成为“不夜城”,而刘宏民教授正是当之无愧“不夜城”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