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成功承办2025年河南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郑州大学营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0日浏览次数:

7月13日至19日,2025年河南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郑州大学营成功举办。作为联合承办单位,学院依托学科优势与科教资源,精心策划并组织了系列科学实践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高中生营员走进物理实验室,在沉浸式体验中探索物理奥秘,感受科学魅力,为科学营注入了浓郁的“物理色彩”。

7月14日,开营仪式在主校区综合管理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常俊标,河南省科学技术学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郝立新,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出席活动。单崇新代表学校对营员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郑州大学的基本概况、人才培养特色及科研工作进展,并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科教资源优势,高标准保障科学营活动开展。他寄语营员们感受大师风范,体悟科学之美,树立报国志向,勇攀创新高峰,以奋斗实践展现青春风采。郝立新指出,省科协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与郑州大学等省内高校的合作,为青少年搭建形式多样的科普学习和探索平台,让更多的青少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成长成才。会上,郝立新为郑州大学营授旗,学院党委书记郑研代表承办单位接旗。常俊标、郝立新、单崇新共同启动本次科学营。

开营第一课上,常俊标院士以“面向新药研发,塑造健康未来”为题作报告。他结合青蒿素发现、抗肿瘤药物研发及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药物“阿兹夫定”研发等案例,阐述我国在新药研发领域的成就与挑战,强调“自己的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只有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才能让创新药贴上‘中国药’标签,让老百姓用得起,治得好”。他勉励营员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尊重生命,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7月16日下午,营员们走进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教师志愿者的引导下,系统了解实验室在新型光电材料、低维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芯片材料的微观结构到新能源材料的应用前景,从精密表征仪器到科研人员的工作日常,营员们通过实物观察、互动提问,直观感受到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紧密联系。“原来手机屏幕里的发光材料是这样研发出来的!”一位营员在参观后兴奋地说。科研人员还现场演示了材料在不同光照下的发光现象,让营员们亲身见证“科学原理”如何转化为“技术产品”,深刻理解“从0到1”的科研创新过程。

7月18日上午,营员们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手完成四项特色实验,感受物理学科的趣味性与严谨性。在薛新莲老师的指导下,营员们运用声波干涉原理,通过调节实验装置测量空气中的声速,在仪器调试、数据记录、误差分析、结果验证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的逻辑严谨性;梁秋霞老师以肥皂泡彩色条纹、牛顿环现象为切入点,引导营员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大家亲手操作显微镜,调节平凸透镜与平板玻璃的接触状态,清晰看到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直观理解“光的波动性”这一抽象概念;宋平新、连虹老师带领营员们参观示范中心科普展厅,从经典物理实验装置到现代物理前沿成果,从趣味物理现象到生活中的物理应用,用生动案例和通俗语言将复杂物理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在贾建峰、陈永生老师协助下,营员们分组完成简易电子集成电路的焊接与组装,从识别电阻、电容等电子元件,到使用电烙铁焊接,再到测试电路工作状态,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细致耐心的科学精神,体会“物理原理”在电子技术中的实际应用。

活动结束后,营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物理实践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物理学科的魅力。“以前觉得物理很难、很枯燥,现在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特别有趣!”一位营员在心得中写道。带队老师也评价,物理学院的活动设计“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树立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是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2年起共同主办的高中生交流活动。以“科技梦·青春梦·中国梦”为主题,每年暑期组织优秀高中生走进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科技交流。2024年起,河南省开始举办省级高校科学营,累计组织省内300名营员和30名带队老师参与。作为首个承办单位,学院得到学校职能部门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本年度与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与平台优势,创新科普资源供给,通过举办科学前沿报告、组织参观重点实验室和科普教育基地,体验校园生活和历史文化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2025年河南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郑州大学营开营

单崇新致辞

郝立新讲话

常俊标院士作报告

营员制作电子集成电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