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和思路
研究生培养肩负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理工科研究生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网络育人工作更要紧密结合科研需求需求,本项目围绕物理学院研究生科研需求,以“思政引领、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安全稳定”为宗旨,整合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打造集信息发布、学术交流、心理辅导、职业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网络育人平台,创新网络育人工作模式,提升研究生网络素养,助力学生科研创新和全面成长。
二、方法和过程
(一)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
第一,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优化学院官网研究生教育板块,新增“研之星”榜样人物。为充分发挥我院优秀研究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和价值引领作用,团结引领广大物院学子踔厉奋发、砥砺笃行,争做“格物致理、知行合一、自强奋进、创新卓越”的新时代优秀研究生,2024年7月,学院增加物理学院、中原之光实验室“研之星”榜样人物子栏目,分享我院优秀研究生典型事迹。坚持“思政+格物致理讲座”平台。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学者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科研讲座之中,不仅在院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报国情怀。
第二,建立网络思政工作室。成立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生辅导员,学生党员和骨干组成得网络思政工作室团队,旨在通过网络平台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研究生的网络素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工作室团队工作范畴包括策划和发布网络思政内容、组织线上特色活动、收集和反馈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等。
第三,完善网格化安全管理体系。学生安全稳定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郑州大学制定了一系列办法保障研究生安全稳定工作,围绕本院学生实际,2025年学院制定了《物理学院研究生网格化安全管理方案(试行)》,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和学生所在物理空间最小单元以及人际网络联络作用。通过构建物理空间3网格、人际关系3条线,网格管理3制度的网格化安全管理体系,网格自里向外信息搜集,自外向里信息反馈,实现科学闭环管理,实现学生信息的动态收集与反馈闭环机制。
(二)网络素养提升计划
开展专题讲座与培训。举办线上线下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网络安全知识、科研数据保护、网络伦理”等展开报告,提升研究生网络素养。组织研究生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培训,强调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学院每年组织研究生参加郑州大学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竞赛,激发研究生学习网络素养知识的积极性。
(三)网络文化建设与文明教育
打造网络文化品牌活动。打造“赛学育人”品牌,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在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指导下,连续9年承办“郑州大学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校内外专家线上线下展开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宣讲活动。连续8年举办“科普开放日活动”,线上线下覆盖人次30万+,培养中国青少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断提升我院师生的创新能力。举办“创新实践竞赛分享会”,邀请竞赛获国奖团队分享竞赛历程和收获,传播正能量,激发创新。举办“就业升学经验分享会”,邀请优秀研究生分享科研经历和考公、就业心得等,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正确就业观念。开展网络文明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线上召开网络文明主题班会,宣传网络文明规范,引导研究生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建立网络文明监督机制。组建研究生网络文明监督队伍,对校园网络空间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信息,维护网络秩序。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测校园网络舆情,及时捕捉研究生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平台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化解矛盾,稳定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三、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首先,网络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物理学院、中原之光实验室“研之星”榜样人物子栏目已经成功推出9期,阅读量平均900余次/篇,单篇阅读量高达1400余次,超学院研究生总数两倍,营造了浓厚争先创优氛围和积极的网络育人环境。“思政+格物致理讲座”平台自2019年1月搭建以来,师生共同参与线上学术研讨活动,至今已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450余人,举办讲座452期。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知识竞赛”,2024年物理学院荣获郑州大学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单位,朱晓艳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其次,研究生网络素养显著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增强: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活动,研究生对网络安全、网络伦理等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文明素养大幅提高,校园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科研诚信意识提升:通过科研诚信培训和案例分析,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意识显著增强,学术不端行为明显减少,学术风气更加良好。
最后,网络育人成效显著。科研能力提升:通过平台提供的科研资源和辅导,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心理压力缓解:通过线上心理辅导和智能心理预警,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因科研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明显减少。三年来,学院研究生班级已连续4年获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并连续2年次获“河南省文明班级”荣誉称号;学院陆续推出“研之星”榜样人物9期;研究生获河南省“出彩河南人”最美大学生、河南省大学生“创新之星”、河南省研究生“创新之星”等省级表彰40人次;研究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第四届创新创业英才奖等国家级创新竞赛奖50项。2名博士研究生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研究生多次获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连续多年保持“硕士就业90%以上,博士就业100%”的佳绩。
(二)主要经验
第一,坚持研究生主体地位。始终以研究生需求为导向,关注研究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和需求。通过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生的需求,为研究生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这一做法使研究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提高了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强化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在校内协同上,打破了校内部门和团队之间的壁垒,整合了科研平台、网络思政工作室、学术社团、心理咨询室等各方资源,形成了育人合力。在校外合作上,积极引入校外专业资源,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引入前沿科研成果和学术资源,与知名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拓宽育人渠道,丰富育人内容。
第三,注重内容建设与形式创新。在内容建设上,精心策划网络平台内容,确保信息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结合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和学术需求,提供高质量的科研资源和学术辅导内容。在形式创新上,通过视频、动画、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还采用了创新学术文化的活动形式,如线上学术研讨、科研故事分享会等,增强了网络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运营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平台运营管理机制、内容审核机制、舆情监测与反馈机制、学生激励机制等模块,确保网络育人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在评估育人效果方面,建立科学的网络育人效果评估体系,从研究生网络素养提升、科研能力进步、心理健康状况、网络行为规范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定期发布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网络育人工作策略和方法,提升网络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下步改进计划
首先,深化数智技术应用。加大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同时定期组织数智技术培训,提升研究生的数智素养,培养研究生利用数智技术开展科研和学习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网络育人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复合型网络育人骨干教师。建立教师网络育人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育人工作,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拓展网络育人空间。除了校内网络平台,积极拓展校外网络育人空间,与社交媒体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等合作,开展联合育人活动,扩大网络育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国际前沿科研成果和学术资源,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强化效果评估与反馈,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网络育人效果评估体系,从研究生网络素养提升、科研能力进步、心理健康状况、网络行为规范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定期发布评估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