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 河南省总工会

郑州大学第三届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工作报告

作者: 时间:2020-10-27 点击数:

挺起脊梁  求是担当

——在郑州大学第三届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郑州大学校长  刘炯天


 各位代表:

  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工作总结与回顾

 (一)2019年的工作进展及成效

 2019年是学校迈入建设百年高校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实施郑州大学一流建设方案与“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一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完成103个二级机构中层领导班子和500多名领导干部换届,分3期举办全校处级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两化一创”强基引领行动,2个教工党支部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强化立德树人,获批建设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以落实巡视整改为抓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助力一流建设。

二是完成一流建设中期评估,部省合建扎实推进。学校完成了一流大学建设中期自评,确立了“紧扣方案、突出重点、立足问题、自上而下”的自评原则,进一步明确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落实部省合建“一校一策”方案,全面对接教育部的管理与运行,以学科为牵引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制定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建设方案,做好教育部部省合建专项调研与论证工作,学校分别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和部省合建年度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是扎实推进学校治理体系改革与文化建设。以学科布局为基础,优化机构设置,设立哲学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布局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制度建设,深化治理体系改革,以学科为主体设立研究所、以专业为主体设立专业系、以实验为主体设立实验中心,形成学科与专业的闭环体系,搭建以学科为导向的研究型学院组织架构。推进一批重点学术和科研平台建设,形成学科建设的平台机制;郑州市重大创新专项扎实推进,形成地校协同的项目机制。

深入开展制度建设工作,推动形成制度文化,初步形成以章程为基础的郑州大学制度体系,教育部网站对学校依法治校工作作专题报道。学校举办依法治校成果展,全面总结学校依法治校工作亮点与特色。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省委书记王国生、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先后来校参观展览,对学校依法治校特别是制度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与治理体系建设呼应,“求是 担当”“追求卓越”“勿忘人民”的郑大文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充实与彰显。

四是学科实力和学术产出能力显著提升。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实体运行,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一批学科研究院与学院同步运行并切实推进学院转型。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等。ESI全球前1%学科达到7个,ESI全球学术机构排名列724位;2020年 US News 大学排名列全球794位,肿瘤学全球排名180位。郑大一附院在“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列22位,在全国医院“自然指数”综合排名第11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自然科学基金304项,均列全国第23位;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7.4亿元。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项目获批筹建,成为全国第7家获批建设的国家超算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我省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投入运行,实现了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学校在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五是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签约引进两院院士4人、海外院士1人,培养与引进“长江学者”2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长江2人、优青2人。全年引进博士师资209人,博士后292人。学校获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胡波老师参加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承办5000人规模的物理学会秋季会议。学校获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完成8个专业的专业认证(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工作。学校全年招收各类全日制新生18688人,毕业生人数达到16453人。80级王俊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才培养与学生创新成绩显著。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我校“万创智造——全球领先的新一代超高精密超硬刀具制造商”项目荣获金奖,入围全国30强,实现了在该项赛事上国家金奖“零”的突破,创河南省高校最好成绩。在第4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中,我校代表队夺得金牌,也是学校和河南省高校在该项赛事上的首枚金牌。学校男女排球队双双获CUVA亚军,郑大师生领衔的国家荷球队世界排名第4。

六是开放办学与国际化发展持续推进。推进法人学术单位建设,与洛阳市共建3个研究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挂牌。海外虚拟研究院合作高校达到46家;学校实施学生海外研修“双千”计划。纳入省人才公寓计划的郑大博士后公寓投入使用;学校扎实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切实防范各类风险。郑州大学香港校友会注册成立,学校基金会捐赠列全国高校第32位。作为理事长单位,中国高教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换届运行。学校承办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部分赛事,并被省委省政府记功表彰。

2019年我们干了不少大事,实现了很多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汗水,也凝聚着在座诸位的心血。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二)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疫情防控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和中华民族不惧任何困难愈挫愈勇的意志品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这场战疫充分彰显了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展现了包括郑大医护人员在内的天下医者的大爱与担当,诠释了全体郑大人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郑大人在大战大考中上了一堂生动的精神成长课。

疫情发生以来,全校师生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推动疫情防控与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确保了广大师生员工安全与校园平安。学校形成了领导小组牵头抓总、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各工作专班专职专责、各二级单位履行主体责任、全校师生群策群力的工作体系,压实责任、履行职责,积极推进学校整体防控工作;坚决阻击病毒进校园,守好大门防线,校工会、后勤处、保卫处和各老校区综合管理中心对家属区和校区实行有效的及时隔离,认真落实好校区、家属区联防联控;10家附属医院192名医疗队员奔赴武汉硬核抗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看望慰问一附院援鄂抗疫医疗队。学校各附属医院以及校医院全体职工放弃假期、全力以赴投入到抗疫之中,在防疫物资储备、防疫消杀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信息化办公室、网络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与单位的同志们坚守岗位、尽心尽责,始终战斗在学校防疫一线;教务处、研究生院等单位过完年就开始准备网上教学的组织工作,倩红同志和绍康同志亲自指挥,两个部门付出大量心血,确保了学校2月10日整体开学。学工、研工系统细致做好思政工作和7万多名学生的心理辅导;校友会积极行动、广泛动员,为学校联络筹措防控物资;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与疫情相关的医学科研人员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广大师生员工社会责任感强,组织纪律性高,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响应落实学校关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要求,为学校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上网课的老师就像投入战斗一样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实现整体网上教学,我们的广大教师克服了很多困难,也涌现出很多先进典型、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令人敬佩与感动;全体教学督导员,包括我们学院和部门的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努力做好教学服务。超算中心等单位坚持春节不停工,加快推进省重点工程建设。在大家努力下,我们阻击疫情进校园取得阶段性胜利;实现了最大大学最早网上开学。学校以5月8日为返校复学起始时间,启动学生分批错时错峰返校工作,已有三批21800余名学生顺利返校。学校实现了全体毕业生返校,顺利举行2020届学生第一次毕业典礼,并计划在8月中旬举行第二次毕业典礼。

疫情防控以来,我们形成了两条工作主线:一是坚决杜绝病毒进校园,确保大家安全与校园平安;二是从网上教学开始,部署与启动学校全面工作,积极做好学生返校工作,持续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开辟了一个战场:郑大这么大的体量去搞网上教学,就像打了一场仗,相对疫情防控,学校战场就是后方一线。另外就是在谋划防疫工作的同时,抓好责任与责任制的落实,把治理体系建设与改革也放进来,努力做到化危为机。

最深的感受与体会。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与呈现出的制度优势。二是我们医者的大爱与担当,以生命去呵护生命。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学校整体层面上,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网上教学的战斗精神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同学在灾难面前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我们经历了大考,精神力量支撑了全体郑大人的成长!

 二、情势分析与工作思路

 (一)当前学校情势分析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冷静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

一流建设方面,中期考核中,专家组给我们指出了当前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科定位与特色不鲜明;二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三是人才队伍总量和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五是治理结构与管理水平难以适应一流建设需要。2020年,我们要建成国家的一流大学,要完成一流建设的三大任务,要推进一流建设的三项改革,要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就必须直面以上这些问题。2020年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收官”,完成艰巨任务,我们的时间不多,甚至非常紧迫。

疫情防控方面,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境外输入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病例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郑州大学有着全国最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全省最大的留学生规模,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我们安排了两万多学生返校,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下一步我们还将视情安排各年级学生返校,这给我们疫情防控增加了更大压力。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校上下要进一步扛稳扛牢政治责任,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做到人员摸排无遗漏、责任区间再澄清、责任机制必强化、化危为机推改革,抓好疫情防控和教学科研“两条主线”,坚决守住阵地,以战时状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建设,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全年重点工作。

(二)2020年工作总体思路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一流大学建设首轮验收年。学校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国家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按照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定位,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一流大学建设任务,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服务导向,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强化担当,攻坚克难,扎实推进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和部省合建,努力实现建设国家一流大学的阶段发展目标,推动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2020年的工作任务

(一)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认真落实上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将“严防扩散、严防暴发,确保一方净土、确保生命安全”落到实处,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

1.全面投入疫情防控战斗。发挥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抓总和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的专责作用,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相关应急预案,细化职责分工,压实工作责任,严明工作纪律,维护全校师生安全和校园平安。设立科研专项开展攻关,为战胜疫病提供科技支撑。发挥附属医院优势,承担定点救治任务,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

2.落实落细防控措施。加强疫情应急处置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协调动员多方力量,强化医疗物资和医药用品的供应和储备。制定分时段、分地域、分层次、分专业的开学方案,做好师生返校准备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统筹做好学生返校前和返校后一段时间的在线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师生消除恐慌心理和焦虑情绪。完善师生返校后教学、住宿、用餐、消杀、管理等专项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健康状况日监测和考勤记录等制度要求,做好师生日常防护。师生同上“开学第一课”,学会防护,投入战斗;推动学校如期网上开学,覆盖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采取“网络资源导学+网络直播授课”混合方式教学。提供厚山讲堂(郑州大学MOOC)和雨课堂平台。推行线上课堂教学听(看)课制度。非实验实训课程网上开课率和学生到课率均达到95%以上,形成抗击疫情第二战场。

3.化危为机推动治理改革。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改进治理,提升治理能力。信息化建设突破,建立全体师生信息平台。实现网上办公与视频会议,进一步提升行政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预防为先,维护稳定。校园管控突破,改造升级门禁系统,即时掌握进入学校人员情况,提升校园安全水平。地校协作突破,理顺家属区管理体制,明晰家属区的社区管理定位与学校职责保障,形成家属区管理新格局。

(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决策部署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激发党建工作活力,为学校各项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4.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制定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0年学习计划,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的指导和考核,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各项部署,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5.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第27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党委常委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修订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清单和纪委监督责任清单。

6.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做好机关部门和直附属单位“三定”工作。优化处级干部年度综合考核,提升科学性和实效性。完成科级干部选任,加强科级干部队伍建设。以党建“双创”工作为抓手,培育创建一批党建工作标杆单位、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层领导班子决策运行机制,推动院(系)党组织会议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制度实施细则等落实到位。以实施《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试行)》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不断加强附属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附属医院章程,提升附属医院党建工作水平。持续实施党建创新项目,探索成立郑州大学党建研究中心。做好卢氏县、范县和闫洼村的扶贫帮扶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依托学校党校,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完善人才工作协调联席会议等制度机制,做好引才、育才、荐才、用才工作。

7.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深刻把握宣传思想工作对象、环境、方式变化,鲜明问题导向、大胆探索实践,把守正创新的要求贯穿到各方面全过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管理,建立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制定舆情应对工作手册。做好全国文明校园到届重创工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校园全媒体中心建设和各类自媒体管理。强化思想引领,加强校训精神宣传教育,聚焦重要时间节点、年度重点工作、基层一线和教学科研实践,全媒体讲好“郑大故事”,展示办学成果和发展成就,展现厚重郑大、学术郑大和卓越郑大的形象。

8.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和十届省纪委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推动党内监督与纪律、监察、巡察等监督形式有序衔接。开展“深化改革年”活动,落实《郑州大学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合署合办有机融通。发挥专责监督作用,推动关口前移,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强化执纪执法和纪法贯通,制定实施《郑州大学纪检监察机构监督执纪执法工作规定》。持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严防“四风”问题回潮复燃,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一体推进“三不”,打造廉政风险防控筑堤工程升级版。持续抓好巡视整改,巩固深化巡视整改成果,制定《郑州大学巡察工作办法》,启动校内政治巡察。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开展廉政理论研究,建设廉洁校园文化。

9.加强统一战线和宗教工作。落实《关于加强高校统战工作制度建设的意见》,健全统战工作制度体系。持续开展“同心讲堂”“同心沙龙”活动,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支持、指导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统战工作的实施意见》,做好统战工作理论研究项目申报工作。贯彻落实全省教育系统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要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做好“双防”宗教工作。

10.汇聚发展合力。召开第三届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推进民主管理与监督。落实《郑州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郑州大学学生会组织改革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凝聚师生智慧、汇聚发展合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

(三)对标一流,努力完成一流学科建设任务

 坚持学术引领与优势特色建设,围绕一流学科布局与整体学科提升,坚持“小众”学科冲“A”与“大众”学科冲1‰的既定工作思路,切实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与一流学科验收工作,努力实现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与任务。

11.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一流学科。突出食管癌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特色,推进医学科学院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获省部共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引进培养杰青等人才2~3人,学科讲席教授20人以上,拔尖博士和师资博士后30~40人。培育教育部或科技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力争国家奖1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1200篇以上(一区论文300篇以上),临床医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前1.4‰。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一流学科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学科共同建设。

12.绿色催化一流学科。突出芳烃催化加氢、催化新材料等学科特色,积极申报“绿色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力争国家级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横向科研项目获得突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引进院士PI主导的高水平科研团队1~2个。引进培养杰青等人才1~3人,学科讲席教授30人以上,引进青年拔尖人才、拔尖博士15~20人,引进师资博士后30人以上。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1200篇以上(一区论文400篇以上),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前1.2‰。绿色催化一流学科由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共同建设。

13.资源材料一流学科。突出河南省关键资源“选-冶-材”、航天材料及加工等学科特色,培育建设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引进杰青等人才1~3人,学科讲席教授20人以上,拔尖博士和师资博士后30~40人。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上,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以上。承担国家级重点或重大科研项目2~3项,力争国家奖1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800篇以上(一区论文200篇以上),力争材料科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前1.5‰。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力争进入“A”类学科序列。资源材料一流学科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物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共同建设。

14.中原历史文化一流学科。突出中原考古、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交融等学科特色,推进洛阳3个研究院建设,拓展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学学科方向。筹建郑州大学黄河考古研究院。筹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开展“中华文明根系研究”“子产、春秋学与人类新轴心时代研究”等项目。组织开展“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国家文物保护专项”“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项目申报,做好全国重点建设项目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等社会服务工作。新增兼职PI 1人,引进青年拔尖人才、拔尖博士1~2人;获重大横向课题2~3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研奖励1~2项;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15篇以上;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上。考古学学科力争进入“A”类学科序列。中原历史文化一流学科由考古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等学科共同建设。

15.工程安全与防灾一流学科。突出黄河流域地下工程水灾变等学科特色,推进工程安全与防灾试验平台建设;凝练黄河生态治理相关研究方向,协同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以一流学科研究方向为主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力争新增国家青年长江学者1人、引进兼职PI 1~2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项;力争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2项。水利工程学科力争进入“A”类学科序列。工程安全与防灾一流学科由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共同建设。

16.绿色高效农业一流学科。突出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遗传育种、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学科特色,强化农学院的学科结构和体系建设。培育申报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科技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与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引进培育杰青、青千等高水平人才2~3人,争取国家科技重点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0篇以上;农业科学学科ESI排名前1%达成度达到70%;获省级以上科技奖1项。绿色高效农业一流学科由作物学、生物学、植物保护等学科共同建设。

17.推进学校整体学术能力提升与学科建设上台阶。学科整体推进,完善郑州大学三级学科体系,提升学科影响力。强化学术产出,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前1%,学校ESI前1%学科达到8个,2~3个学科进入或逼近ESI前1‰,ESI全球排名突破650名。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建设,融合学科资源助力学科上台阶,申报1~2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优化学科布局,做好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

18.强化特色,助力优势学科建设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进学科方向带头人1~2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3项;发表CSSCI论文15~20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上。公共管理学科。引进培育特聘教授1~2人,获批国家重大项目1项,科研经费1000万。获省部级科研奖2~3项,发表CSSCI论文35篇以上。体育学学科。培养引进青年拔尖人才1~2名,力争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发表SCI、SSCI等论文30篇以上。新闻传播学学科。引进教授1人,培养省级人才1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发表SSCI期刊等论文20篇以上。

19.基本完成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建设与改革。聚焦一流建设核心任务,强化学科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的“双体系”建设,形成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着力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以科研为主体设立研究所、以专业为主体设立专业系、以实验为主体设立实验中心,完善学校基层学术组织体系。推动一流学科研究院建设与运行,建设学科、科研及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的学科平台。优化重点学术和科研机构及法人学术单位运行机制。完善附属医院绩效考核,持续推进附属医院内涵式、集团化发展。

 (四)立德树人,办好“最大”本科教育,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探索“最大”本科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过程管理,完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域和范围,提升办学声誉与社会影响力。

20.构筑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思想与文化体系。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建设贯穿学生在校全程的思想引航规划。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设立50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建设50门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文化解读”专项教育,打造思想教育品牌。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在继承、弘扬学校优良文化传统和办学精神基础上,深入挖掘和丰富校训内涵。在征集基础上遴选确定郑州大学校歌。上线新版官方网站,建设多功能展览馆,重建“勿忘人民”穆青展,推进学生活动公共场所文化氛围营造。做好郑州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推广使用。更新校史馆内部布展,做好合校20周年宣传展示工作;继续出版郑州大学校史文化系列丛书,启动《郑州大学校史》编纂工作。以项目化管理为依托,推进“一院系一品牌”校园文化精品工程。统筹推动“十大育人工程”,实施辅导员能力与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和改进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管理。推进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郑州大学)建设;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方式。以新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为抓手,加强学生国防教育。

21.持续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实现本科全面大类招生,招生单位(大类、试验班、专业)数量优化至50个以内。实现招生宣传全员化,举办“双高”论坛,开展“百名教授进中学”“走进郑大”研学活动。新建优质生源基地20个。扩大港澳台侨招生,建立首批港澳优质生源基地,继续开办“香港游学营”。提升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水平,纳入国家英才计划培养序列。抓住机遇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争取教育厅支持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优秀生源”奖励标准。拓宽“硕博连读”选拔渠道,加大“直博生”专项计划支持力度,加大推免生接收力度。

22.切实办好本科教育的质量与特色。完成5个专业的国家认证(评估)。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理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建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10项,推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公共基础实验中心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平台和途径。立项建设“卓越计划”8项、“拔尖计划”3项,打造80门本科生“金课”。聘请30名海外教师讲授本科生专业课,提升国际化班的办学水平;启动学校教学改革重大项目,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实施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加强“厚山”系列本科教育品牌建设,推进区块链应用的郑州大学本科教育“厚山链”,建立省高校区块链技术应用联盟。加强智慧教室建设,大力推进线上教学或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3.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召开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推进工程类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学位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网络管理平台和评优制度。加强研究生在线课程资源与管理平台建设。狠抓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在内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严格执行规范。立项各类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0项。推进研究生全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立项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50项,做好与全国研究生创新创业系列竞赛的有机结合,力争获得一等奖2~3项,二等奖5~6项。

24.初次就业率达到85%。做好教师教学竞赛和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00项。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政策支持,提升学生在重大创新创业竞赛上的获奖数量。制定实施《郑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制订各学院就业考核标准,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搭建50家左右区域性、行业性的校内外就业实习基地。举办简历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师资培训。

 (五)对标三个“千人计划”,初步形成研究型大学师资结构与治理体系

进一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推动力的思想共识,贯彻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按照“高端突破、团队集成、青年培育、结构优化”的思路,着力破解制约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事人才制度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25.持续推进三个“千人计划”。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郑州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三个“千人计划”。建立以育“四青人才”为导向的引人育人机制,强化“一院一策”,落实三级引育责任。招收博士后400人左右。实施博士后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实施“博士后卓越计划”,开展博士后分类管理,举办“求是博士后国际论坛”。做好长江学者申报工作,重点做好杰青、长江、千人、“四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力争培养引进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人员4~6人。做好青年学者国际论坛、海外引才招聘活动。建立学科讲席教授的实时联络制度,增设学科讲席教授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

26.完善并强化推进人才学科计划。梳理整合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建设政策,制定系统建设方案,加强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培养,重点围绕人才学科平台和主题实验室引进人才。建立院士、学部委员和学科首席教授的科研和生活服务保障体系。整合现有人才队伍和学科资源,围绕学科首席教授,凝练学科特色,培育和建设国家级学科平台,组建高水平团队;围绕学科方向带头人,建设特色鲜明的主题实验室;学科骨干、青年拔尖人才平台建设纳入学科平台建设体系。加强人才管理和考核,切实发挥资源效益。以一流建设学科发展目标为导向,按照“一科一策”,针对学科特点、人才队伍现状系统制定学科人才队伍发展规划,赋予学科在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加快构建与学科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以人才尤其是学科领军人才引领、支撑学科发展。

27.扩大人才特区试点1~2个。进一步推进医学科学院人才特区建设,优化特区政策,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制定直属医院所属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依托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河南省超级计算中心、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设立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科人才特区,依托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设立前沿交叉学科人才特区。围绕河南主导产业和一流大学建设、部省合建目标,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服务能力。

28.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工作协同机制,明晰职责权限,理顺机制,规范流程,强化院(系)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提升人才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人才关切事宜的服务保障能力,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人才服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高服务管理效能。争取省市资源,推动省市人才政策落实落地。注重教师能力提升,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

29.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事制度体系。强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优化人才评价制度,制订人才工作激励制度。构建科学合理、适应学校发展的人才分类发展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业绩成果为导向,打造与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落实“五不唯”。推进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及考核的实施,推进专业技术岗位晋升和考核工作。推动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政策,充分激发队伍建设活力。

 (六)强化国家级平台建设,助力学科与能力提升

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的指示精神,切实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力争建成若干具有郑州大学特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学科与能力提升。

30.推进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设,助推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科提升。健全运维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完成主机及机房建设并投入运营。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00Pflops,计算能力排名进入国际同期前10名。推进嵩山实验室建设,建设高水平信息安全研究平台。协同推进微纳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立项省级重点项目,以郑州大学为主体,坚持省、市、区、校、企联建共享,打造国家重大科学装置与高端研发平台。

31.建设“郑州大学黄河实验室”。黄河水生态科学实验场工程开工建设。全面推进郑州大学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建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科研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厘清政府批准、学校自主批建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各类平台,制定平台分类管理办法。

32.大学科技园园区工程开工建设,完成国家大学科技园申报认定。按照“高标准、国际化、开放型”的设计理念和“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市场机制,打造区域科技“新地标”。完成相关资料准备、文件上报、手续报批、资金筹措、工程招标、组织保障等工作,确保2020年大学科技园园区工程开工建设。强化内涵建设,完成国家大学科技园申报认定。

33.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重大项目与奖励实现突破。实现“杰青”“优青”项目不断线。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项以上,重点、联合基金重点等项目5项以上。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3~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0项以上,年科研经费10亿元以上(其中自然科学8.75亿元以上,哲学社会科学1.25亿元以上)。力争国家科学技术奖突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3项。

 (七)完善治理体系,构建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与保障能力

强化研究型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创新协同机制和资源汇聚机制,进一步拓展办学资源,完成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学校进入研究型大学发展轨道。

34.推进落实部省合建。全面落实与5所对口高校的合作协议,构建项目机制与平台机制,强化高端人才支持,全面支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谋划校际重大合作项目,深度参与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建设。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市共建上海交大中原研究院。依托对口合作高校资源优势,构建相关培训培养课程体系,加大与部属高校双向任职(挂职)力度,提升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35.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持续推进海外虚拟研究院建设。组织5场海外人才招聘会,提升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比例。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双硕士学位研究生项目实现新突破。做好郑州大学来华留学生示范基地建设,优化留学生结构,加大外籍教师聘任力度,扩大东南亚和中东欧国家留学生招生数量。推进主校区西北角莲花市场地块划拨工作。继续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双千计划”,不断提升层次和质量。获批2~3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加强“111”引智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与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实质性科研合作。

36.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与能力提升。做好信息化8项工程27个专项建设,建设智慧学习和管理平台。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实施基于区块链的一表通方案,统一数据口径,提高信息化治理水平。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审定学校审批、服务及办事流程,出台学校办事手册;推进网上办事大厅二期流程建设;综合服务办事大厅投入运行。建立人事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加快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建设。完善师生共享的教学网上资源信息平台,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利用“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化监管体系,形成覆盖全校的质量监控信息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动态管理。建设数字化网络课程系统。加强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推动国内外优质MOOC教育资源的应用,加强校内网络课程建设。

37.扎实推进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积极推进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机制;完善以解决重大需求、产出标志性成果为目标的合作科研机制,以项目为抓手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机制。做好郑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管理服务,完成科技创新类项目出库10项以上、基础研究类项目立项8~10项、智库类项目立项1~2项。加强社科类和软科学类项目立项组织和过程管理,完成立项4~5项。推进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和郑州大学(河南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组织立项重大、重点战略咨询研究项目6~8项。持续推进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力争获批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38.形成研究型大学财务与资产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预算科学化水平提升”“财务管理规范化”“财务信息化建设”三大工程;修订《郑州大学内部控制规范手册》并强化落实,建设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与服务体系。做好学费调整工作。强化整改,做好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情况专项审计整改落实;开展郑大特色的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完成中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完成“郑州大学招标采购管理系统”建设,开展全校资产清查。推动资产公司运行体制改革。推动建科集团稳步发展,试点业务链并购,建设投融资平台,加快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薪酬制度,加强规范化运作和风险管理,做好大亚湾房产、原河医制药厂、绿禾公司等资产处置。

39.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突出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和重点防范相结合,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和敏感时间节点,做好防范应对。积极适应新时代保密工作新要求,进一步加强保密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关键环节、重要领域保密防范能力。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完善制度机制,化解信访问题,依法依规做好信访工作。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积极应对涉校舆情。完成人才公寓建设,翰林国际公寓社会化运行与管理。推进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建设。做好老校区资源整合,推进校区文化建设。持续做好平安校园建设,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反恐防暴、扫黑除恶、不规范防盗网(门)整治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大型消防演习、反恐防暴演习。健全实验室三级管理责任体系,推进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和技术物资管理平台,强化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仪器设备利用效率,加大大型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加强各级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实施主校区楼宇高层供水增压工程,解决夏季供水问题,保证供水安全。完成四校区供暖锅炉低氮改造、医学院电力增容及四校区配电系统升级改造。推进综合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加强公共教学区综合管理。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持续改善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环境。积极推进四校区部分区域节能灯具改造以及主校区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强化学生食堂管理,确保饮食安全,按照标准化食堂建设和“6S”管理要求,实施“明厨亮灶”提升工程,加强食堂文化建设。推进“智慧后勤”建设,提升“互联网+安全后勤”工作实效和后勤信息化水平。

40.积极拓展办学资源。成立5~8家校友分会,开展“校友返校周”活动和“求是校友讲堂”,建立完善校友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培育校友文化。拓展教育发展基金融资渠道,力争完成“十三五”期间校友和社会捐赠10亿元总目标,年度到账资金4000万元。推动郑州大学理事会筹建。开展合校20周年纪念活动。

41.推进研究型大学治理结构改革与制度建设。完成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填报,推进数据治理,做好建设成效评估验收。完善一流建设项目管理机制,健全项目运行监控与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推进省“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要求落实。总结“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推进信息学部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深化制度建设,构建适应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加强信息公开,健全学校信息公开机制。强化督查督办,建立督查台账,加强落实反馈,提升督查实效。

各位代表,2020年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收官”,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收官”的强烈意识,抓紧收官、奋战收官、圆满收官,在此基础上开好局、起好步。 疫情防控对学校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要恪尽职守、迎难而上、化“疫”为机,以饱满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投入工作,坚决打赢打好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场硬仗,全面推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奋力书写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绚丽新篇章。谢谢大家!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

联系电话:(0371)67781070

E-mail:zzgonghui@z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