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 培育学科制高点”专题(六)
日期: 2021-01-16 信息来源: 点击数:

编者按:

2020年底学校即将迎来“十三五”收官、国家“双一流”建设首轮验收,9月17日学校召开了“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专家组对学校“双一流”周期建设的符合度、达成度和建设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一流学科牵引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学科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充实学科内涵,形成学科制高点,完成建设国家一流大学的阶段发展目标。现特邀请绿色催化、资源材料、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中原历史与文化、工程安全与防灾、绿色高效农业等6个一流建设学科相关负责人,围绕“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 培育学科制高点”谈思路、话举措,以一流学科建设新成效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双一流”首轮验收。

积极融入黄河国家战略 助推一流学科内涵发展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郭进军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工程安全与防灾学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要精神,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需求,保障黄河安澜,开展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科研和人才培养,在基础工程水灾害致灾机理与防护、地下管网灾变防控、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及结构性能、城市洪涝模拟与预警预报、流域水资源优化调配以及水环境治理、黄河水利科技史等方面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一、内培外引,培育一流师资队伍

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锻造出一支以全国先进工作者王复明院士为首、左其亭教授领衔、凝聚了吴泽宁等宝钢优秀教师、中原教学名师等一大批教师为典型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潜心教书育人,深受广大学生爱戴。

采取内培外引策略,逐步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人才梯度发展空间。设立学科杰出青年教师培育基金、学科优秀青年教师培育基金,着重培养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依托一流学科重点建设专项,凝练学科核心研究方向,组建具有竞争力的青年创新团队。厘清学科专任教师优势特长,结合学科发展规划,实施青年教师托举计划,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水平。经持续培育,学科新增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原教学名师和青年拔尖人才等共4人。

依托学校学科特聘教授计划和“528”千人计划,强化高端人才、高水平科研团队培育和引进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兼职PI团队建设,搭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升学科在研究领域内的影响力。现已形成3支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带头人,以优秀中青年博士为骨干的兼职PI团队。

发挥学科优势,采用线下线上多种形式,进行以人才政策和教师教育为主题的青年学者国际论坛,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组织专业人员,宣传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优秀人才以及师资博士后进站等人事政策。此外,通过学科成员外出调研、出国访学、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加大学科优势宣传,多渠道、全方位介绍学校人才政策,深入落实人才强校工程。

二、德才并育,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初心、担使命,建立招生培养协同、教学思政协同、教师学生协同、教学科研协同以及学校社会协同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人才培养的“打底工程”。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科学性原则、国际化原则、一级学科原则、硕博贯通原则、课程精简原则,响应黄河发展战略,实施科学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文素养提升、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博士研究生助教、实践教育等纳入培养方案,同时将思政教育写进课程教学大纲,完善了理论培养体系。在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实施优秀生源激励政策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考核,有效提升生源综合质量。实行研究生导师资格动态认定机制,以成果绩效导向确定招生资格,取消博士生导师资格终身制;组建工程博士指导团队,聘任一批高水平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科教融合,重视创新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实施专业学位硕士不少于1年的基地学习制度,现已签约了15个研究生培养基地。先后建立了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基地和工作站,并获批全国示范性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搭建交叉协同培养模式,切实提升解决重大工程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的实践能力。

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步伐。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国外高校访学,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美国代顿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协议,定期组织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开展暑期交流访学,加大国际博士留学生招生力度;推进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三、精准突破,产出一流科研成果

聚焦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战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结合一流学科建设思路和布局,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精准定位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滨黄工程安全与防灾、黄河文化传承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为背景,针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及弘扬、传承黄河文化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学科与古文献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打造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模式和科研平台,在获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提供政府决策咨询、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贡献积极力量。围绕传承黄河文化发表的理论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政协网、中国社科网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等网站广泛转载。

地下管道隐蔽病害精确诊断与非开挖修复系统技术。针对我国地下管道灾变防控防治难点,提出了基于电磁、声波、管内摄像等多种无损检测技术的地下管道隐患多指标精确识别技术,解决了管道外部隐蔽病害识别难题;提出了地下管道外部修复理念,配置了环保、早强、耐腐蚀的地下管道修复高聚物材料,研发了地下管道不停输非开挖修复高聚物注浆技术,开发了高聚物注浆与紫外线光固化复合修复技术及装备,实现了管周和管身病害整体非开挖快速处置。该项技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地管道检测修复与应急抢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荣获2018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泥沙河流水质水量一体化配置与调度关键技术。围绕污染物产生及迁移转化、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配置调度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实践难题,创新了流域水资源综合价值量化方法,提出了基于生态经济学的水质水量联合分配模型框架;提出不同时间步长嵌套的控制方法,创建水质水量总量与调度过程实时嵌套技术,构建了新一代的流域综合管理平台工具。实现流域取水—用水—耗水—排水(污)全过程的动态耦合控制,破解了河流水质水量一体调配过程耦合的技术难题。该研究成果在祖厉河流域等地综合治理规划及水量分配方案中得到应用,荣获2019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流域整体调控-水体原位净化-河段分类修复”全尺度生态水系构建技术。针对强人工干扰流域环境流量不足、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生境状况单一、水生生物多样性差等水生态问题,突破了强人工干扰流域水资源优化调配、多闸坝流域环境流量整体调控等关键技术,增加了河流水环境容量;创新集成了以“原位生态净化-微生境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核心的混合污染型河流“强净—恢复”技术,促进了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与功能恢复;提出了“水质改善—功能恢复—自然均衡”不同类型的生态水系构建技术模式,实现了流域治理从粗放型到有序化转变。在以上技术和模式形成的基础上,集成形成了强人工干扰河流“流域整体调控—水体原位净化—河段分类修复”全尺度生态水系构建技术体系,为我国北方流域全面开展生态修复提供了科技技术保障,在河南省、山西省等地区得到应用,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四、锐意改革,搭建一流学术组织

落实学校关于所、系、中心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整合水利、土木等相关学科优势资源,建设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地下工程研究院学术组织治理体系。

研究院下设研究所、专业系、实验中心和行政管理等二级并行运行机构。立足一流学科建设方向,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彰显学科优势特色,组建研究所和专业系。研究所成员由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校内学院专任教师和校外聘任人员组成。校内专任教师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有序进入研究所,以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整合科研力量,逐步形成了方向明确的科研团队和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突出优势科研方向,有计划培育和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显著提升学科科研水平。同时根据学科发展目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郭进军

吴泽宁教授主持的《多泥沙河流水质水量一体化配置与调度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钟燕晖教授主持的《水泥路面、机场道面与高铁无砟轨道隐蔽病害快速诊治成套技术》获201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371-67781030

公共邮箱:xuan@zzu.edu.cn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100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学习强国

郑州大学报

抖音

快手

所有版权©郑州大学  All Rights Peserved.  豫ICP备05002440号-1 豫公网安备41019702002177号